上海宝冶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工程所需就是创新着力点

上海宝冶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工程所需就是创新着力点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赵竺安 2019-12-02 09:43

原先服务于企业所需的工作室,如今更要与长三角的劳模工匠拧成一股绳,同台竞技,将创新的版图做大做强。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美兰湖建筑工地上,预制件厂运来的装配式构件,由于在运输途中受到碰撞,连接构件与构件之间的钢筋发生了偏移,施工人员安装时,无法定位,套筒套不上去。但在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作为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董清,发现貌似铜墙铁壁似的预制件,在运输过程中却有点“娇贵”,颠簸的路面,运输车辆的急刹车,都会对它造成损伤。项目部虽然一再关照运输单位小心点。但这个弊病还是无法杜绝。


一边是“关了后门”的工期,一边是构件“不争气”,董清和同伴们首先想到的,是在构件之间塞垫防撞物,但“硬碰硬”式的冲撞,塞垫物根本不起作用。有一天,工作室的一位工程师买菜时,看到一板一板的豆腐垒在一起,被助动车运来,却丝毫无损。这位工程师瞧着装运豆腐的木盒,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能给构件也穿上外套?于是,经过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他们发明了定位套——给钢板打上孔洞,把钢筋放进去“锁死”。一项发明,不仅解决了工期,还为企业节约了成本。


作为全国劳模,董清本人就是一个“技术控。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她研发了“轧机机架侧立吊装用吊具”、“精密测量预埋套筒中心位置的方法”等专利。完成的“特大型5000mm级轧机机架(牌坊)侧立就位技术和工艺研究”、“宝钢宽厚板轧机工程漩流池深基坑施工技术”,被确认为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董清作为领头雁,其目的就是发挥雁阵效应,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工作室汇聚了16位高手,其中两名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近年来,随着“宝冶”移师民用建筑和公用大型建筑,以擅长建设钢铁厂闻名全国的“宝冶人”,如何弯道超车?“宝冶”作为国家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体系,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承担了攻城拔寨的重任,而服务于工程所需,为精品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就是他们的“亮剑”时刻。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工程中,董清和工作室的同伴共同努力,应用大体积砼防渗抗裂综合技术,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以及细化工序控制,该工程被授予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金奖。2018年,这支创新团队完成8项技术开发的立项,其中7项为宝冶集团重点项目;新编企业标准3篇,发布企业和省部级工法4部;获得专利授权9项,专利申请38项;总结论文8篇。2019年以来,又完成6项技术开发项目的立项工作,其中《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住宅综合协同建造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获得上海市第31届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成为热点后,董清和工作室的同伴们也有了新想法,在有关方面和企业的支持下,他们成立了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原先服务于企业所需的工作室,如今更要与长三角的劳模工匠拧成一股绳,同台竞技,将创新的版图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