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宝桥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双赢”:企业连续41年盈利,优秀员工持续涌现

中铁宝桥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双赢”:企业连续41年盈利,优秀员工持续涌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裴龙翔,马思华,黄兴 2019-09-18 17:20

从建厂伊始,宝桥就将员工作为支撑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努力在企业发展中为职工提供更大舞台。

这是一组“硬核”的数据——国内50%的高速铁路道岔、30%以上的大型钢桥梁出自中铁宝桥,每年从这些产品上过往的旅客不下60亿人次。


这是一组“炫技”的印记——世界最大跨海大桥、跨径最大钢箱梁悬索桥、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箱拱桥……这些载入史册的地标性建筑,无一不有着宝桥人的身影。


这些傲人成绩的取得,与宝桥“双赢”的发展模式密不可分。从建厂伊始,宝桥就将员工作为支撑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努力在企业发展中为职工提供更大舞台。企业至今已实现连续41盈利,产值增长了近260倍;全国劳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铁道工程师奖等荣誉获得者持续涌现,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质量加创新,企业发展实现加速跑

市场风云变幻,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想要守住细分市场里的行业地位,宝桥人将质量和创新作为自己的两大法宝。


2017年初,泰国铁路道岔招标,国际行业巨头云集。中铁宝桥报价最高,却依旧笑到了最后。问及原因,泰国铁路官员道出了原委:“中铁宝桥的产品技术先进、质量高、供货及时、售后服务优,我们用着安心放心。”


高品质成了宝桥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如今,中铁宝桥铁路道岔占了泰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泰国、印尼最大的铁路道岔供应商,产品远销美洲、欧洲、非洲和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道岔生产的专业企业,每每行业的发展处于“岔道口”时,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总会为企业带去新的发展契机。多年来,宝桥承担着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新产品研发任务,主项产品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奖项60余项。我国首组250公里、350公里高度道岔,提速、重载、减震道岔均在宝桥问世。“生产一代、预研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成型。


从1966年仅有800多名职工的起点出发,到如今拥有11家子公司、4100多名职工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宝桥发展的脚步仍未停歇。

育匠心践匠行,搭建平台助职工成才

工作32年,全国劳模李军平的履历足以让同行们艳羡:他先后主持了港珠澳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钢塔柱、南京长江第四大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等多个“天堑变通途”的桥梁项目,被誉为“中国桥梁界的科技弄潮儿”。


在宝桥,李军平的故事并非个案。企业发展既对职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多年来,中铁宝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打造创新团队,培育宝桥工匠,逐步实现了“宝桥制造”向“宝桥智造”的转变。


目前宝桥拥有教授级高工5人,高级工程师143人,工程师24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荣获铁道工程师奖2人,陕西省技术中心学术和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宝鸡市青年科技拔尖人才4人,人才“密度”远超同行。


在生产一线,全国劳模、特级电焊技师王汝运扎根“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实施经济技术创新项目82项、QC成果9项,累计实现经济效益200余万元。在研究院所,全国劳模张莉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科技人员,仅2018年一年就完成了9个道岔项目的技术开发,修订了9项技术标准,申报了8项专利技术……


采访之前,恰逢宝桥中标18100吨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钢梁制造项目不久。但宝桥人谈的更多的始终是祖国,是未来,“53年来,我们累计生产制造各种钢桥梁1000多座,铁路道岔近30万组、高锰钢辙叉60万根,为打造‘中国桥梁’和‘中国高铁’两张国家名片作出了宝桥贡献。”中铁宝桥党委书记、董事长洪军如是说。

摄 影:裴龙翔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