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封门”后,失智耳聋爷爷到处找女儿……这个社区面对“老弱残”难题这样“出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0-03-13 16:31

摘要: 南码头路街道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织密疫情防控网的同时,更守牢民生保障底线。

养老院不能放子女进门探望了,一群“老小孩”坐立不安,“作”个不停……


口罩用完了,存粮吃光了,残疾小伙一个人在家怎么办?


困难老人、残疾人也是这场抗疫战中最需要帮助的人,上海的社区对这样的特殊人群,都安排好了吗?记者近日走进南码头路街道一探究竟。这是一个老年人口占比达40%的社区,还有一些缺乏完全生活自理能力的残障居民。这个街道所面临的“老弱残”难题,在上海社区管理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养老机构:让家属看得到、听得到老人状态


上午十点多,记者来到位于浦三路的南码头路街道南园养老院,只见养老院门口贴着大大的“封闭式管理”字样,一旁也标明:外来人员和车辆谢绝入内。由于提前联络过,记者得以进入养老院铁门内,随后就是测温、洗手等举措。然而至始至终,记者也只能站在铁门旁的一小块公共区域,不得进入老人的活动区域。




养老院共有94名老人,平均年龄在89岁,从大年初三实行封院以来已有四十多天。实行这样的封院管理,无疑给老人安全多了一道屏障,但随之而来的看不到子女、不能外出的严格要求也给老人的心中蒙上一丝阴影。


80岁的田爷爷心急火燎地用自己的老年机给女儿打去了电话,由于有些轻微失智,也不了解外面的情况,老人以为孩子们不要他了。院长汤和芬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本就害怕孤独的老人們,越发因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而焦虑不安。


“其实之前我们有让他和子女视频通话过,但是老人没几天就忘了,一直在说子女怎么不来看她了,想死小女儿了。”负责田爷爷的社工小秦告诉记者,老人还耳聋,她只能通过写字给他解释外面的情况。“老人原是东方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我就告诉他,现在外面有‘非典’,孩子们进不来,他们也很想你的。这才稍稍安抚下老人。”




在这样的日子里,护理人员们主动与家属联系,通过为老人拍摄日常小视频让家属了解老人近况,每周至少让老人与家属语音通话或视频通话2次,慰藉老人与家属的思念之情。


南码头社区还有3个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是为社区60多位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的日托机构。疫情期间中心暂时关闭了,但这并没有阻止社区为老服务的步伐。


“我爸爸蛮好,就是很想念老朋友!”


“我妈妈前阵子胃口不太好,可能是在家时间长了,运动少了。”


“大家不要急,再摒一阵子就好碰头了……”


每天,类似的留言都会在3个中心的老人家属微信群中发来。春节过后,社区的3家照护中心员工分别建立了老人家属群。员工群主会定期询问家属老人的情况,及时发布一些老年人疫情期间的护理及防疫知识。除了在微信群里和家属了解老人情况外,员工们还通过电话直接连线老年人,安抚稳定老人情绪。




在一次电话联系中,中心主任苏静华得知:入托老人邹其敏在家不慎摔跤导致股骨骨折,经医生诊断因高龄老人不宜手术只能在家静养。苏静华和社工徐亚娟马上联系养老辅具租赁,安排上门安装护理床。并上门给老人身体消毒、压疮护理,指导住家保姆卧床护理和防止压疮护理的方法。


老人家属连连道谢,“关键时候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真的不知如何感谢是好!”


残疾群体:线上打卡成常态,线下关心有温度


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关爱社区残疾群体同样时不我待。早在疫情开始之际,街道残联就通过“线上打卡”的方式对残疾人员每日的情况进行跟踪和统计。


原本每日组织社区残障人士学习、劳动的“三阳基地”暂停开放后,基地老师们最挂念的就是学员们在疫情期间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状态。老师们每天打电话了解学员的情况,指导家属安排好学员们的居家活动。为了更好的安抚他们,老师们还通过视频聊天,陪伴和指导学员做家务、画画、阅读等,缓解他们的不安情绪,也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学员们在感受社区关心的同时,也不忘为“抗疫”加油,用自己的画作表达对抗疫 “逆行者”们的感激和鼓励。


小卢是一位独居智力残疾人士。年逾40的他平时无人照料,虽然生活可以简单自理,但是面对疫情管控期间的诸多现实情况,他的日常生活愈发困难起来。没有口罩便不能出门,家里的存粮越来越少,生活用品也日渐消耗。针对像小卢这样的残疾人,街道残联为他们送去罩和一些生活补给品,带给他社区的关怀,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注意!不要去临港看海啦~这些景点...

国内首个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

“跨省通办”来了!今后残疾人两项...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