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我的大学!当毕业季遇上“疫”期,上海这些学子用特殊方式告别校园

再见了,我的大学!当毕业季遇上“疫”期,上海这些学子用特殊方式告别校园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2020-06-25 14:20

时间啊,推着我们要说再见啦!

想穿着学位服拍张美美的照片,想和同学们举杯撸串不醉不归,想认真完成离校前的100件小事……这个毕业季,很多关于告别的想象因疫情戛然而止。有同学说这就像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佛祖却闭门不见,大喊一声“回去吧,经书快递给你们”,脸上哭笑不得,内心大雨磅礴。


光阴雕刻下的记忆,就这样被匆匆装进行囊。离别在即,要如何说再见?劳动报记者记录下三组学子挥别校园前最后的时光。也许有遗憾,更多的是期待。再见了,我的大学。



为你唱首歌,带你回东川路


如果不能当面道别,就为你唱一首歌,细说过往,迎接未来。


肖凯文是华东师范大学红不了民谣社的一员,他说:“毕业歌会是我们社团的传统,不过因为疫情,改成线上进行了。”


华师大的红不了民谣社和吉他协会在网上征集了曲目,请毕业生们点歌,由社团同学进行表演。最终,他们选了30首歌,在B站直播间举办了《唱不完的歌》毕业歌会。


留言中,一位毕业生写下了最想听到歌曲《东川》,这是一首以师大校园生活为背景改编的歌曲。“大二第一次听到学长改编这首歌就很感慨,歌词讲的都是在学校每天都会经历的事,现在要毕业了,这么长时间没有回学校,想再复习一下在学校的时光。”

看到留言,红不了民谣社魏孔三同学第一时间“认领”了这首歌,“当年改编时就是我弹的吉他,也有很多回忆。”制作节目时,魏孔三不仅精心编配并录制了吉他、贝斯、鼓和人声,还精心拍摄了许多歌曲中提到的校园场景,让同学们跟随一首《东川》回到东川路的师大校园,回顾往日的在校生活。


“在天黑前来到河东一楼,点一碗河南烩面;外卖小哥表情依然不屑,楼下阿姨说没有你的明信片……”歌词把毕业生带回了那些当时只道寻常的生活场景,在今天看来却又那样弥足珍贵。


“七月的风,八月的雨,卑微的我喜欢遥远的你。一首简简单单的歌,是刚入门吉他弹唱时学的歌,也是作为大四的学生临近毕业听到后感触很深的歌。马上就要说再见了,挺舍不得的。”2020届毕业生钱哲伦在留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希望能够在毕业歌会上听到这首《遥远的你》。红不了民谣社同学们在准备节目时,特意联系到了钱哲伦同学,并邀请他加入节目视频拍摄。歌曲间奏部分,镜头前的他在中北校区的爱之坪上诉说着自己的大学记忆,“感谢朝夕相伴的朋友们,爱在华师大。”


肖凯文制作了“毕业vlog”,参加社团的线上演唱会、与社员一起录制歌曲、申请毕业生返校……镜头配合着他的音乐,细数毕业季的点滴纪念,带着一路回忆,完成了他与乐队成员的最后一次社团表演。“也算完成了自己的毕业愿望。”即将离开校园的肖凯文说。


还想再和你细细回顾,我们一起唱过多少首歌;还想和你慢慢翻阅,我们互相陪伴、彼此照亮的温暖日子。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只有用最后一次歌会,与你道别。


唱不完的歌,说不尽的理想。


再见了,我的大学。



27号楼2001室,四个人的家


来自天南海北的四个人,同住一寝室,友谊从那句“一起去吃饭吧”开始。


27号楼2001室是东华大学知名的“神仙寝室”,住在里面的四个“小仙女”全都保研了。大学期间斩获奖助学金近10万元、荣誉证书及称号60余项、志愿服务工时500小时以上……寝室长刘晗说,四个人从陌生到熟悉、从碰撞到磨合,一路携手成长,是大学生活里最美好的回忆。


作为宿舍的老幺,孙娅永远都精力充沛,每天坚持早睡早起,为室友们占了四年教室位子;寝室长刘晗则是主心骨,就像个管家一样打理着宿舍里大大小小的事;张璐是“小迷糊”,开心果,四人合体时总成为活跃气氛担当。杨淼虽然平时温柔文静,但当其他三人开始玩闹时,也会加入和她们一起疯。


“我们常常选相同的课,一起上下课,一起复习备考,一起组队比赛,现在想来每个时刻,我们四个人总是相伴左右。”刘晗说四个人订了7月2日离校的车票,离分别越来越近,越发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时光。


四年的相处时光转瞬即逝,回想起第一次宿舍聚餐,那时的不愉快在如今看来,四人都觉得十分幼稚又有趣。刘晗,当时四人刚成为室友,彼此的棱角尚未磨合,因为口味的不同而产生分歧。此后,只要四人聚餐,餐桌上都会默认微辣,顾及全部人的喜好。另一方面,寝室生活免不了作息习惯的不同,熄灯后互不打扰是2001的四人留给彼此的温柔。


在大三暑假前一天晚上,她们曾坐在一起畅谈对未来的迷惘。孙娅焦灼于夏令营的到来,刘晗在选择继续深造或是工作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张璐思索着是否要攻读博士,最后杨淼的一句感慨点破了这层迷雾,让四个人在许多迷茫与焦虑中感受到了彼此的可贵。杨淼说道,“一个人做决定真的好难,好在我的身边还有你们,我们是四个人!”


“我们相约毕业后一起旅行,一起去对方的家乡玩。”美好的约定,让离别显得没那么伤感。


过去的四年,四人彼此的保驾护航成了披荆斩棘路上最坚硬的盔甲,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远方的陪伴,依然是可以停靠的港湾。


再见了,我的室友。



下一个3年,我们继续并肩战斗


“咱等回家再约吧。”袁哲诚拍了拍好哥们陆李威的肩膀。从高中到华东理工大学再到清华大学,下一个3年,他们两个会继续并肩战斗。


陆李威来自华理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袁哲诚是应用物理学专业,他们来自嘉兴市第一中学创新实验班,算起来已经认识7年了。


“高中的时候还不太熟,到了大学就玩得很好了。我们俩都很爱说话,我更爱说一点。”袁哲诚成绩是物理系第一名,陆李威则是数学系第一名,他们包揽国家和各类奖学金,竞赛大奖拿到手软。袁哲诚跨专业保研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大数据工程方向,陆李威保研至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


从大一到大四,他们参加的所有数学建模比赛都是一个队的,两人共同完成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共同发表过论文,共同管理数学与智能科技协会的日常事务,在保研方面也有过许多交流与探讨。


“因为回家还能一起玩,又要一起读研,所以没有太多离别的伤感。”袁哲诚说,在大学四年中,他和陆李威一起努力,有欢笑、有汗水、有欣喜、有感动,所有的过程都值得铭记。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


再见了,我的朋友。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