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实录|这条隐蔽的战线昼夜不休,每天接听2000种情绪!您好,这里是12320……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0-02-25 14:17

摘要: 疫情就是命令,铃声就是民生。不管城市变得多么安静,只要拨打12320,电话那头你永远能听见他们的声音,温暖而坚定。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上海在1月24日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全身心投入到疫情的宣传与控制中。


其中,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团队,他们在第一时间开展7×24小时应急值守,数十名员工分3班昼夜不休,通过一条热线倾听百姓呼声、解答群众疑问,全力守护着申城市民的身心健康。他,就是上海12320卫生热线。


2月21日,记者走进了位于胶州路的上海卫生热线话务大厅,近距离感受了这50余名“隐形战士”一天的工作状态。


9:30

两台电脑一部手机

更新知识库一双眼睛不够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然上海12320热线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有医学背景,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病毒以及老百姓五花八门的问题,一个权威且全面的知识库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热线工作多年的张珺正是知识库的“掌门人”。


上午9点30分,记者来到张珺办公桌前的时候,她正面对着两台电脑整理当天出台的疫情政策。屏幕上数千字的信息看得人眼花缭乱,张珺却能迅速地从中梳理出老百姓可能关心的要点。


“最近许多企业复工了,‘各地人员满足哪些条件才能入沪’一定会成为热点。你看这条练塘、嘉善通勤的信息,这个区域的老百姓看到一定会问的。”把工作做在前头,这是张珺一个月疫情工作下来形成的职业“嗅觉”。


她告诉记者,虽然疫情热线是1月19日启动,但知识库其实从1月9日就开始陆续更新了。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录入了300余条信息,内容涉及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除了更新、维护知识库外,张珺每天还要处理市民在12320后台的留言,一旁的手机上也不停传来新信息。一整天下来,张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一旁的同事调侃道:“一双眼睛不够用吧。”张珺笑笑说:“习惯了!”来不及抬头,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11:00

知心姐姐准时“上线”

一天十次培训说到口干舌燥


知识库更新后,如何尽快地传达给一线的话务员?上午11点整,话务督导孟晓芸准时“上线”,她的工作是将张珺每日更新的知识库信息简明扼要地转告给话务员。


用孟晓芸的话说,她这里更像一个信息中转站。以往每天下午1点是热线固定的培训时间,但是疫情发生以来,由于大三班被细化为了早早班、早班、中班、晚班和应急班五个班次,培训也就被打乱了。


现在,同样的问题,孟晓芸每天要重复近十次。加上话务大厅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她的声音要比往常更大才能让话务员听清楚,口感舌燥自然已成为常态。


不过,对孟晓芸来说,难点并不在此。如何在培训时把专业的医学术语和权威政策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才是她每日要面对的最大课题。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些问题她原本不需要面对。


原来,一年前,孟晓芸就已经退休了。但是考虑到热线人才紧缺,市民的需求又与日俱增,疫情发生后,孟晓芸主动请缨回到一线,选择在这个无形的战场上,与同事们并肩战斗。


12:30

“舆情温度计”启动

小小办公室搭起下情上达桥梁


除了接听电话,疫情期间,这条热线还化身为舆情的“温度计”。中午12点半,当话务员陆续开始午餐的时候,话务大厅隔壁的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6名工作人员正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以办公室主任杨建军为首,6个人根据分工,熟练地将当天的工作数据汇总成一张报表、一份专报,在下午1点前上报给上级单位。时间紧任务重,记者翻阅了几份专报发现,虽然只有两三页的内容,但这两份报告却涵盖了大量的信息。


报表上,当日来电数据根据不同的咨询内容分类,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当天百姓关注的热点。专报上,根据每日的工作情况与前日的对比,则可清晰地显示出疫情的转变,来电分析与建议部分更是干货满满。


杨建军告诉记者,作为上海市卫健委对外的窗口和平台,12320热线承担着卫健委面对老百姓的90%以上的工作,量大且复杂。如今,这里更是申城抗击疫情的重要一环。


“虽然不是专家门诊,但我们的咨询员个个都是‘全科医生’。”疫情当前,努力做好抗击疫情的战斗员、防控政策的宣传员、大众疑问的解答员、恐慌心理的疏导员、信息反馈的联络员,一条热线搭起了一座下情上达的桥梁。


15:30

第60个电话也要微笑面对

“回家只想葛优躺!”


据了解,自疫情发生以来,上海12320热线每天来电近2000个,高峰时一天来电更是高达3500个。这个数据是他们日常工作的5倍,与往年春节相比,更是翻了20倍。


每天数千个电话会从上海的千家万户涌到这里,等待接听和处理。关注、紧张、担忧、焦虑、恐慌,上千种情绪也顺着电话线传来。作为热线的元老级咨询员,明晶自认已经能够应对各种问题,但这次疫情还是让她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下午3点,又是一波来电高峰。“入沪通行证需要哪些材料?我是上海人,但太太不是,需要提供哪些证明?除了结婚证还要提供什么材料吗?”电话那头一串问题雨点般迸出,这已经是明晶当天接到的第60个电话。


工作了一天,记者能够明显地看出她的疲惫,但是深吸一口气后,明晶仍像接听第一通电话时一样微笑着一一应答。她告诉记者,除夕以来,一线话务员每天要接听百余个电话,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但她也完全理解提问者的焦虑。


好在最近几天,咨询数量已经明显减少,话筒那头大家也正从恐慌中走出来,问题更多转向了新冠肺炎防治政策。明晶期待着,疫情结束的那一天早日到来,而今天,她的愿望是回到家后能够舒舒服服地冲个热水澡,然后再来个葛优躺,那是她难得的解压时间。


16:30

无形战场上的隐形战士

13人火线增援组成临时预备队


不断攀升的电话量、不断增加的值班人数、不停歇的键盘声,不间断的“您好,这里是上海卫生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每一位接线员都已声音嘶哑。满负荷的状态下,屏幕一角仍然显示着,还有30个来电正在排队。


那么,“上海12320”承接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医疗卫生“工单”谁来管?两周前,陈德和来自不同岗位的13名同事主动请缨,组成了一支临时预备队。


尽管不是专业话务员出身,但经过系统培训后,13名“梯队战士”火线增援,同样成为了热线强有力的支撑。普通问题即时解决、一般问题当日解决、复杂问题5天解决、重大问题15天解决,作为临时“客服”,他们的加入大大缩短了市民诉求处理的应答时间。



22:00

昼伏夜出的“逆行者”

凌晨也能听到温暖而坚定的声音


当天色渐暗,黑夜的面纱卸下了白天的防备与秩序,一条隐形的战线才刚刚拉开帷幕,“深夜接线员”毕晨昇上线了。最近这段时间,他已经被排到了两次夜班。


晚上10点,和同事交接完,接下来的8个小时里只有电话一直陪着毕晨昇。这几天,电话声响的频率已经比几天前少了许多,但他依然很难抽空眯上一会。


上次夜班时,凌晨1点钟话务大厅里依然铃声不断。毕晨昇说,来电人群也分时间,10点到子夜,多数是焦虑疫情睡不着觉,情绪与意见需要更多出口的人。等到后半夜三四点,来电语气会更急切,更多是突发情况。


而他要做的就是专注倾听,让对方表达和倾诉自己的混乱情绪,再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当然,也有些问题会让毕晨昇很为难,这种情况只有记录好后第二天上报领导再做处理。但多数情况下,适当共情是心理疏导最有效的方法。



记者手记:


疫情发生后,上海12320立即承担起了政府和群众间联系的桥梁。2020年1月19日至2月21日,上海12320热线已经累计接听疫情电话59421个,40余名话务员轮班值守、昼夜不休,保障热线24小时畅通。


他们是普通人,却因肩负的责任变得不普通。他们逆行冲锋在战“疫”一线,是无形战场上的隐形斗士。面对焦虑、恐慌,他们从未退缩, 一直用爱守护着申城市民的健康。


对他们来说,疫情就是命令,铃声就是民生。不管城市变得多么安静,哪怕夜深人静,只要拨打12320,电话那头,你永远能听见他们的声音,温暖而坚定。


“您好,这里是上海卫生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摄 影:马亚会
摄 像:马亚会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