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肠癌病灶完全缓解率提升4倍!我国一项原创研究今发布,两类人受益最大

来源:劳动观察 发布时间:2020-10-30 12:06

摘要: 首次就诊不能达到满意的肠癌根治切除的患者,以及首诊不能保肛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有福了。


病灶较大无法马上进行手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在术前进行一段时间的“化疗+放疗”新辅助治疗的基础上,是否有一种更优化的治疗“组合拳”,进一步提升这群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远期生存获益?


针对这一困扰业界多年的治疗难题,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历时2年,联合全国17家医院完成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今天给出了明确答案。此项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30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在线发表,影响因子达到32.956分。


图: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的该项研究成果


局部进展期肠癌治疗困局

1/3新辅助患者术后远处转移


得了肠癌,患者最关心的就是“能手术吗?”、“能保留肛门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说,早期直肠癌手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相当于临床治愈。不过,非早期直肠癌患者就没那么幸运了,约80%的门诊初诊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期甚至晚期,一些局部进展期的肠癌患者由于病灶较大或者距离肛门较近,难以马上进行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


针对这些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16年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提出了治疗方案,手术病理显示完全缓解率为8%。约1/3的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而导致治疗失败。


新治疗“组合拳”疗效显著

术前缓解率较过去实现翻番


肿瘤医院章真教授、朱骥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自2012年起进行探索。他们的临床试验方案紧紧铆牢“基因表型”,也就是时下谈及最多的“肿瘤精准治疗”。


据了解,在入组此项研究前每位患者必须要先行进行相关基因位点的检测。只有基因表达为野生型或杂合突变型的肠癌患者才能入组,而纯合突变型的患者容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被认为不适于这样的治疗模式,未纳入研究人群。


研究团队在回顾性分析时发现,足量应用伊立替康,且用药次数达4-5次的患者,疾病完全缓解率可增至近40%。


“我们建议,未来临床过程中若要获得较为满意的肿瘤退缩效果,在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应尽可能让患者使用伊立替康达到周剂量标准且用药次数达到4次及以上。”章真教授说。


新方案仍需关注治疗安全性

全面提升新辅助治疗水平


肠癌新辅助治疗在近十年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许多原本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经过新辅助放化疗获得了手术根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一些保肛意愿强烈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新辅助放疗后,病灶缩小,达到了保肛且能手术根治的机会,这让我们看到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显著优势和成效。”章真教授很是欣喜地说。


项目主要研究者朱骥教授表示,此项成果对于两类患者能够获得最大程度受益。第一类是首次就诊不能达到满意的肠癌根治切除的患者,通过本方案治疗后赢得可根治切除的机会,达到更好远期生存获益;第二类是首诊不能保肛,如有强烈的保肛意愿、肿瘤负荷不大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可以通过这样的治疗模式给患者一个肛门保留的机会。



通讯员:王懿辉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一站式”搞定全流程服务,全国首...

让“红颜杀手”不再猖獗,上海这支...

甲状腺癌术后声音嘶哑、喝水呛咳?...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