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这7种现象,有可能是“网络沉迷”病→

孩子出现这7种现象,有可能是“网络沉迷”病→

来源:劳动观察

2022-11-04 17:05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沉迷网络,并严重影响到日常学习生活,乃至产生心理问题。

为了厘清儿童青少年网络沉迷心理因素,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及自我控制能力,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开设网络沉迷门诊。希望在家校社医的共同协作下,形成教育合力,呵护更多的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网络沉迷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网络使用失控行为,它是一种因过度使用、误用或滥用网络所引发的深度着迷状态,通常伴有难以抗拒、不能重复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并导致个人社交与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出现为了上网而牺牲睡眠时间、耽误学习、工作或忽视人际关系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沉迷网络,并严重影响到日常学习生活,乃至产生心理问题,最终求助儿童医院儿保科。


14岁的小骆(化名)目前就读初三,进入初中后手机、平板不离手,作息紊乱,成绩下滑明显。晚上偷偷在房间打游戏,拒绝跟家人沟通,时常与老师、同学因言语不当发生争吵,甚至与家人大打出手,母亲无奈带孩子到儿保科就诊。医生经过与孩子深入沟通,发现孩子并不单是打游戏沉迷,而是在某平台上有自己的账号,经常发布视频,定期更新,每天视频播放量10万以上,粉丝1万多,从中获得很多成就感。据了解,他的父亲常年在国外,父子沟通很少,母亲全职照顾孩子,对其学业要求较高。医生发现,孩子存在社交苦恼和焦虑情绪,个性特征为敏感、偏内向,父母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和理解较少,而惩罚否认较多,网络沉迷属于一级(轻度)。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陈津津主任表示,目前,家长对孩子过度使用网络的管控态度多元,对孩子约束过严或过松。一旦出现问题,便会采取“没收手机”、“砸坏电脑”或者“暴力戒断”等手段,极易引发亲子矛盾与冲突,有时甚至还会酿成悲剧。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性是网络沉迷的主观原因,即沉迷网络的行为与性格内敛、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品质缺乏、社会情感发展受限等问题有密切的联系。此外,家长由于工作忙碌,电子设备使用时间过长,与子女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而祖辈与儿童青少年的交流存在代沟,加上受同伴影响,导致孩子更容易沉迷网络。


提醒: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就诊:


1,看到电脑、手机眼睛发光,专注于上网,打游戏、聊天或者看视频,对无关的事情不太感兴趣;

2,主观上对上网存在强烈渴求,有强迫性的上网冲动,遏制不住去上网;

3,上网时间越来越长,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中,或者需要不断进行挑战性游戏,停止上网后会出现易怒、攻击、虐待行为,为了继续上网可出现撒谎、欺骗行为;

4,对人漠不关心,排斥社交,情绪低落,将上网看作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或通过上网释放不良情绪如无助、内疚、焦虑、沮丧等;

5,经常向父母要钱去买装备、升级等,甚至偷偷使用父母的手机、盗刷父母银行卡;

6,经常恶心、厌食等,睡眠紊乱;

7,注意力不能集中或持久,记忆力下降。

通讯员:徐运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