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议国是|“两张网”让城市管理更高效精准,代表“云聊”上海治理新路

代表委员议国是|“两张网”让城市管理更高效精准,代表“云聊”上海治理新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2020-05-25 20:44

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曾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多次要求,上海要立足超大城市发展实际,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5月25日晚,多位上海代表团的代表走进全国两会新闻中心视频采访室,就“两张网”分享真知灼见。


“随申码”已累计使用5.2亿次

应用将会进一步拓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靖首先分享了一组数据——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充分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渠道和数据汇聚优势,推进网上不见面办理,减少线下人群集聚,降低病毒传播风险。我们通过企业专属网页和市民主页,向“一网通办”2389万个人用户和205.8万企业用户主动推送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政策、公告及服务信息,为14万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精准推送税务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依托企业专属网页开展“云走访”“云反馈”,向本市餐饮服务、在线新经济、物流、建筑施工等行业的部分企业发布网上调查问卷,收回6800余份问卷,收集超2000条反馈。


“在一网通办上,最近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随申码’。” 陈靖表示,“随申码”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月17日上线以来,已累计使用次数超5.2亿次。


陈靖表示,下一步,“随申码”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拓展,目标是打造成为上海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市民随身服务码。“目前已经有一些进展,比如在上海图书馆,随申码可以作为入馆凭证;再比如,毕业季到了,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单位随申码投递简历,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学生随申码了解求职者信息。”


他说,“随申码”还将在教育、医疗、交通、文旅、赛事会展等领域拓展一批应用,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服务。


精细化管出文明城区

“浦东经验”值得分享


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方面,上海浦东新区已率先建成体系完备、实战管理的城运中心体系,并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城市大脑”。全国人大代表、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在视频采访中分享了“浦东经验”。



他说,拿群租这一城市管理难点来说,过去查群租,主要靠邻居举报,或是居委干部走访发现,核实情况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现在,城运中心设计了专门的群租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出租房水、电、煤气用量的数据分析,智能筛选、预警发现异常情况,再由工作人员上门核实,精确了解出租房屋的信息状况,更利于相关部门的快速处置。


再看老百姓关心的共享单车,在城运中心同样有了专属板块。杭迎伟介绍,通过GPS定位技术,可以判断禁非区内是否有违规停放的车辆,每天2次自动统计违规车辆数,形成智能派单,督促企业到现场清运。


目前,将“城市大脑”功能运用到文明城区创建,是浦东探索精细化管理的又一最新尝试,包括文明交通、生活垃圾处理、工地不文明施工、噪音扰民、街区管理、志愿者管理等50多个专项智能化场景应用已被涵盖。”


代表谈亲身经历

“不见面办理”社保卡


“去年我办理新版社保卡,不用再赶回户籍所在地徐汇区,直接去单位附近、静安区的一家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很快就办成了!”说起“一网通办”的便民体验,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上海政务服务点赞。


不过,邵代表事后才发现,如果再晚几个月办卡,一定会更方便:今年3月,上海“一网通办”推出高频事项“不见面办理”服务,“新版社保卡的申领及开通”首批上线。如今,上海市民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就能坐等新卡快递上门。



对比起2018年办理车辆“6年免检”的经过,邵志清笑着说,“虽然是免检,但不熟悉流程的我,当时还是跑了三趟才办完。可以说,经过两年,上海的政务服务更精细、更高效了!”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率先提出实施“一网通办”改革,今年已是第三年。“当时我就在现场。”邵志清关注信息化工作多年,曾任“一网通办”初期方案专家组组长,提出不少真知灼见。


在邵志清看来,“一网通办”中的上海特色,在于“站在企业和群众视角”的转变,更在于“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务实。2019年,上海完成“双减半”、“双一百”的任务。


“面向企业和老百姓的‘一件事’,改革的关键,是怎样把原本多部门众多办理事项,变成整体政府办理的一个事项。”在邵志清看来,业务流程再造,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两年,上海‘一网通办’做了很好的探索,推出了不少企业办事‘主题套餐’,将来在细节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比如在办理某一件事上,应明确各部门分别应该尽到什么职责、完成什么工作、应提供什么数据、能共享什么数据等,建议做到‘一事一清单’,使服务更精细。” 邵志清说。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