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病毒,并不隔离爱!战“疫”,上海高校在行动!

隔离病毒,并不隔离爱!战“疫”,上海高校在行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2020-02-05 17:54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在全国打响,上海高校也在行动!

自筹经费启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科研攻关项目,后勤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追踪每个学生健康状况……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在全国打响,上海高校也在行动!


科技战“疫”,贡献上海高校智慧


劳动报记者获悉,复旦大学已经自筹经费启动第一批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科研攻关项目。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表示,科研攻关不能等,复旦大学要有使命担当,科研上要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需要紧急启动的,学校支持立即启动。


据了解,复旦大学科研部门组织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闵行医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连续奋战,和时间赛跑,全力以赴加速科研攻关。在遴选一批优秀科研项目上报国家相关部委的同时,复旦大学自筹经费,在新冠病毒疫情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应急预防及治疗、疫苗研究、病毒检测等方面,启动了一批应急性和原创性攻关项目。


1月24日,国内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盒出炉,全国人民备受鼓舞。据了解,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古宏晨教授、徐宏研究员团队研发的“纳米磁珠”作为提取病毒核酸的核心载体,联合核酸扩增检测试剂,实现针对新冠病毒全自动、全封闭、高灵敏地检测。此试剂盒与检测系统不仅可大大提高检测通量、缩短检测时间,并且可以有效杜绝样品间气溶胶污染,保护医护人员健康。


面对肆虐的疫情,上海交大人奋战一线,发挥产、学、研、医相结合的优势,为国家的疾病防控贡献力量。


别怕,校园里有我在守护你!


在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因为有一群后勤人在保护着他们。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寒假留校师生的餐饮需求,食堂推出了各自的特色菜肴,确保师生能吃到卫生、健康、美味的饭菜,同时全力保障消毒物资供应,确保食堂和校车的干净、整洁,为师生提供卫生、舒服的就餐和用车环境;加强卫生消毒检查和疫情监测工作,定期检查各餐饮服务单位餐桌椅、餐具的消毒情况和食堂通风情况,要求全体食堂工作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一律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


面对疫情期间物资紧缺,中山北路校区和闵行校区员工积极拓展渠道,四处采购口罩、消毒液、喷壶、体温计、酒精棉等防护用品,对宿舍、教室、办公楼等楼宇做好公共场所消毒和卫生管理,特别是易触摸部位,每日做好保洁消毒并记录备案,除按要求关闭部分楼宇外,对其他楼宇严格执行楼宇准入制度,做好来访人员进出登记及检查,确保所有进楼人员符合学校防控要求。此外,华东师大还正在加班加点,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15个隔离房间的改造任务。


24小时值班,严控校门进出,在全国各地打响疫情阻隔保卫战的同时,华东理工大学保卫处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国家号召与学校党委的要求,及时有效地筑起了校园健康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严格把控出入校园的第一道关卡,是我和同事们义不容辞的任务。”保卫处治安岗负责人王昀老师介绍说,在保卫处处长陈坚老师的带领下,门岗与巡逻管控方案到位、人员就位,管控中注重耐心解释、友情提示、关爱师生,致力于做好第一线守护者。“除了这些措施外,我们保卫处上岗人员的自身防护措施也严格到位,消毒和体温检测必不可少。只有严格执行,才能打胜仗!”王昀说。


辅导员每天睁开眼就问:“孩子们,今天身体状况如何?”


在上海的高校里,辅导员正在度过最忙的一个寒假。


“孩子们,今天身体状况如何?”“孩子们,接龙报平安了……”自疫情发生以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文理学部辅导员刘智力每天睁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新闻看看疫情走势,然后在学生群里让孩子们接龙汇报自己的身体状况。那颗一直悬着的心,随着群里一个一个接龙的回复“健康”而逐渐踏实。


从疫情开始以来,辅导员们的日常每天都是如此度过的,每天一百多次接龙,也伴随着那么多次的紧张—放心—又紧张—再放心,虽然免不了担惊受怕,但只要看到同学们健康的消息,便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由于正值假期,很多学生都在校外,对学生工作者而言,基础性工作就是即刻进行全覆盖排摸,以利于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于是一个连续作战的群体开始运转,辅导员们每天都关注着学生的情况并及时进行统计和上报,从1月21日开始至今从未停止。


要了解全校13000余名全日制学生的状态、去向,并非易事。二工大学工部部长胡蕾告诉记者说:“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行程、去向,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是我们每一天、每一刻的功课,疫情不结束,我们不放松!这段时间以来的齐心协力,守望相助,每天晚上,我们守着各学部学院发来的数据表,再核对、再修改、再汇总,常常要到凌晨,深感每一个数字、每一条信息背后的不易。”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