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先有工作还是经验?全国政协委员呼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动态调整

两会观察|先有工作还是经验?全国政协委员呼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动态调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2020-05-21 13:09

874万名毕业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大学生就业依然是全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

先有“经验”,还是先有“工作”?这个“鸡与蛋”的难题,依然是应届生就业之路上的绊脚石。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政府可以通过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等名誉鼓励、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等实际奖励多元方式,提高企业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不约而同,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和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也都将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相关提案。


打破“怪圈”,多头激励扩大企业见习


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永远不会有工作经验。


就业市场的这个需求“怪圈”让很多应届毕业生深感无力。不过,多年来,高校和政府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青年职业见习计划等,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是很好的促进就业办法,但企业是关键。”作为上海开放大学的校长,袁雯对这一模式非常熟悉。“通过校企合作、行业合作,使得岗位需求尽早进入到学历教育中,学生获取文凭的同时还获得了岗位技能,一举多得。”但袁雯指出,无论订单式配合还是校企合作,还都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行业企业积极性问题。


“所以此次职业教育修法,在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行业企业的教育责任。”据了解,此次职业教育修法相关条款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形式,推进学徒制培养,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培养方案制定、质量评价等全过程。


今年5月,上海出台九大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一条重点措施就是出台重点产业青年职业见习扩大行动,增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参与职业见习的企业数量。动态调整见习学员生活费和见习带教费补贴标准。加强见习基地的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估,提升见习学员留用率。


对此,袁雯认为在一些新兴行业领域,最先进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都在龙头企业中,让学生进入到这些领域实习见习,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帮助就业,都非常有意义。


“学生进入到企业之后,企业需要匹配导师,需要对其进行培养,政府应该推出落地政策,让更多企业愿意投入进来。”袁雯表示,政府可以通过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只有企业赢、学校赢、学生赢,多赢才能让计划持续下去,一方不赢,都会不持久。”她说。


专业得“专”,人才培养模式要动态调整


研究生扩招同比增加18.9万,高校专升本同比增加32.2万人,吸纳40多万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和幼儿园当老师……从国家层面到地方,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持续加码,为的就是不让应届生出了校门就失业。


对此,不少委员指出,这些应急政策推得正当时,但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变一变了。


“现在人工智能专业很火,但从申请到培养,一个周期四五年过去了,学生毕业之后,市场还需要吗?”、“现在讲究大学生对口就业率,但实际上除非像医生等非常专业的领域,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不是按照专业设置来划分的。”袁雯指出,很难用一些延续几十年的传统专业设置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我们国家已经设立了40多种专业学位,涉及经管、法律、艺术、工程等众多领域,国家今年再次扩大了专业硕士的招生人数。”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带来一份关于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提案。专业硕士不专业,地位尴尬,培养方向模糊,成为他关注的焦点。


蓝闽波指出,本应该用来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的专业硕士地位低,学生认同感不高、用人单位在就业招聘时表现出一定歧视,在教育实践中,并没有体现出高层次应用型这个核心。“一些导师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学生在校期间无法获得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学术型学位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尚未形成围绕专业工作内容的课程体系,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课程本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实际操作中更加困难。”因此,蓝闽波呼吁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真正把专业实践落到实处,要打通高校和企业间的壁垒,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转变,也是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关心的内容。他在提案中指出,在培养卓越教师的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智能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融合不深等问题,着眼于未来教师培养,师范大学应该充分借鉴医学人才的培养经验,打造“六年一贯制”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他在提案中特别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准入职实践。


别“等靠要”,就业观念也得变一变


“大学生就业,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就业预期。”袁雯指出,学生需要踏踏实实的一直往前走,就业路上要调整好心态。


“今年教育部继续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规模都适度扩大,这是非常有效的促就业政策。”戴立益说,大学生就业观念要转变,中西部、基层岗位等更锻炼人,适合大学生打拼。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谈剑锋说:“有时候企业在招聘网站上招聘,发布岗位后收到很多简历,但是收到面试通知后,真正能来的不超过十分之一。有些大学生对就业心态上还不够积极和重视,等靠要是不行的,一定要自身重视起来。”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