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打造能源电力的“新未来”

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打造能源电力的“新未来”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黄嘉慧 2025-08-12 10:46

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导向,瞄准产业升级痛点,实施专业和课程协同一体化发展。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电力产业迎来深刻变革,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综合能源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激增。作为能源电力特色高校中最具能源电力特色的学院之一,多年来,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导向,瞄准产业升级痛点,以学科为引领,实施专业和课程协同一体化发展;以教学范式改革为引擎,探索“三强三重”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逐步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为能源电力产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学科引领,构建“三强三重”育人新生态


每当秋季学期开学,大一新生都会来到上海电力大学校史馆,深入了解“爱国、勤学、务实、致用”的校训。校史馆里,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珍贵史料,生动述说着一部与新中国电力工业同向同行、休戚与共的光荣办学史,见证了新中国能源电力工业的发展成就,承载了学校砥砺前行的艰辛历程。相伴着学校共同成长的,还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这个校内办学历史最长、最具能源电力特色之一的学院,在经过了动力科、动力工程系、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等名称变化的同时,不断顺应产业发展,孕育着一批又一批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背景下,能机学院以学科为引领,通过实施“强情怀、重文化”“强工程、重实践”“强素质、重综合”的“三强三重”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围绕能源电力转型,学院先后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与兄弟学院共建能源服务工程新兴专业,这一系列与时俱进的专业课程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一方面,学生能够学到更前沿的专业技术,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提升了专业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他们不断探索能源领域新技术发展的动力。”能机学院党委书记潘卫国介绍道,学院在打造行业特色鲜明课程的同时,紧紧围绕企业需求,与五大发电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申能集团和浙能集团等下属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形成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教材满足学院的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下,近年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储能科学与工程这两个本科专业成功进入上海市新一轮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并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学科成功进入“能源科学与技术”上海市四类高峰学科,获得了国家工程实践基地、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平台。


“国家的需求就是你们的专业”,在能机学院劳模进校园暨行业发展主题讲座中,全国劳动模范、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终身科技专家刘霞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了她的奋斗经历和心路历程。像这样的课程在学院中被称为“行业专家进课堂”,学院邀请像刘霞这样的劳模工匠、技术大咖担任专业课老师,与学生面对面,把行业最新技术传授给他们,让他们零距离感受行业发展,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五年来,学院毕业生电力行业就业率超60%,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教学成果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线淬炼,锻造“双能并重”卓越师资


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学生,是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一直以来持续推进的工作。而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背后,都离不开一群深入了解行业生产实际的“教书育人匠”。


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沿科研领域,能机学院的教职工们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寻求突破。围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及综合智慧能源和能效提升等方面,多名教授重点在新型光伏发电技术、海上风电场关键技术、储能调控、综合能源技术和设备智能运维开展研究,研发的技术应用在多个示范项目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果获得了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创业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电力科学技术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等20余项。


“新型能源的研究,对专业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潘卫国看来,如果专业教师对生产现场不了解、对科研领域不掌握,就会被日新月异的行业所淘汰,教出的学生也不会被企业所接受。因此,学院坚持组织教职工们去到五大发电集团、地方发电集团等企业现场开展交流调研,在深入企业一线中找到理论研究之外的“实践之道”,增强各自“缘电、倚电、随电”的责任感。



与此同时,能机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彻学校“六新”理念,搭建教职工科技与人文知识深度融合的桥梁,通过搭建能机“e读书”学习平台,开展读书共享会、“匠心情怀”等活动,提升教职工的师德水平,深入推进文化育人。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和重点项目等近300项,在Nature、Cell子刊等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0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多名教师在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校级“教书育人楷模”评选中斩获佳绩,学院获得“上海市优秀学习型组织”。




温馨港湾,凝聚“能机之家”奋进力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置身于优雅、宁静的房间一隅,围坐在舒适、精致的休闲区煮炉品茗。这样的场景或许可以在能机学院的“缘聚坊”里得以实现。“缘聚坊”是能机学院多年来的工会工作品牌,在学院工会的倾力打造下,它不再是一个具象的物理空间,更多展呈的是能机大家庭的精神风貌。


走到能机学院三楼,“缘聚坊”教工小家赫然进入眼帘。通过人脸识别,智能门锁自动打开,这样的开门方式让教职工从进入教工小家之际就有了“回家”的感觉。能机学院工会主席刘凤娇表示,学院的教工小家365天向每一名教职工开放,既配备了咖啡机、乒乓球台、圆桌等设施,又装饰了一面充满专业特色的文化墙,为教职工们提供了一个舒适、温暖的空间。


时间回到6年前能机学院刚搬到临港校区,学院工会委员们开始集思广益,思考如何让学院这个小家庭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温度。大家从创新思路、打造品牌入手,精心打造“缘聚坊”品牌项目,秉承用心维护、结“缘”教育的理念,在“聚”中不断增强工会活力、加强教工“坊”的内涵建设。渐渐的,“妈咪小屋”“逢五逢十DIY生日会”等工会系列项目,成为大家心中的一个个“小确幸”。“让学院小家成为教职工们愿意来、来了不想走的地方,就是我们学院工会追求的目标。”上海电力大学工会兼职副主席、学院前工会主席杨峰笑着说。自2018年搬入临港校区以来,这一教工小家的年使用率均超过95%,使用人数覆盖率100%,成为学校内首个全国教科文卫体模范职工小家。


着眼将来,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将继续以建设应用型高校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一流学院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产教业融合、科教融汇,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科技创新,培养新时代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打造能源电力的“新未来”。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