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正式更名为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从“统计与信息”到“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的这次更名既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力实践,也是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推进落实学校综合改革、积极优化布局交叉学科的重要举措。
从2008年全校规模最小的商务信息学院,到2016年涵盖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统计与信息学院,再到如今的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多年来,学院秉持“理工固本、数智铸魂”这一理念,在数据采集治理、价值转换、场景应用和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等方面贡献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国家、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交叉融合强化协同育人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要持续优化学科发展布局,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推动统计学科与学校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学院更名揭牌仪式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祁明提出的要求正契合学院现如今的发展之路。
数字化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人和物以数字化的形态存在和描述。作为一所财经类市属高校理工科学院,统数学院打造了以统计学为主导,统计学与数据科学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数据科学学科群发展规划中,统数学院将学科分为基础学科群和交叉垂直应用学科群,其中基础学科群包含统计学、数学、计算机,而交叉垂直应用学科群则包含贸易统计、金融统计、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学院不但重视基础研究还非常重视统计数据科学的工程化和应用场景落地,让学生能够“无缝衔接”职场环境。“统计学是我们学院的立院之本。在不断顺应时代发展中,我们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做加法,让统计变得更实用、更智能。”在学院院长张日权看来,交叉融合的学科设置不仅深化了学术专业度,还让学院内的师生“足不出院”就能完成跨学科的学术科研、技术支持。
除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外,统数学院在科研与教学中也进行了深度融合。自2019年起,学院创新打造“访万企,读中国”师生社会实践创新平台,至今连续7年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聚焦“营商环境”“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长三角一体化”“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产业动能与制度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引领的新质生产力”等主题,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近千家企业一线进行“沉浸式”调研,以广阔的大中小微企业为课堂,全面考察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运营过程,并运用调查结果进行科研探索,为企业数字化发展提供高质量调研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项目入选2022年首批新时代上海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典型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引育并举聚力师资发展
一个学院的发展除了拥有涵盖基础、前沿的专业学科设置外,还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相较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其他学院而言,在统数学院的100余名教职工中,45岁以下的教师约有75%,具有高级职称者近70%,可谓十足的“青年军”。之所以有一支如此年轻却“资深”的教师团队,离不开多年来学院的引育并举、运筹帷幄。
在引才过程中,统数学院通过实施“三度引才计划”,面向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同步引进经、管、理、工学科及交叉学科优秀人才,并且充分利用学校相关人才政策,突出一人一策、柔性引才。青年教师引进学院后,如何让他们更有归属感?一方面,学院党委组建“红青导师团”,党员干部和教师一对一关心培养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引领、学科专业科研以及在沪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关爱。另一方面,学院资深教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轮值召集开展“师德·师说”教师发展沙龙,分享各自最新的学术科研进展、教学研究成果、学生思政教育经验等。学院建立“家访教职工”制度,领导班子寒暑假期间上门慰问教师。同时,学院举行学风表彰大会等,真正落实暖人心、聚人心、稳人心。
这个暑假,统数学院教师们依旧非常忙碌,除了日常的暑期备课、科研工作之外,他们还要积极筹备面向全校新生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承担这项特殊任务的教学团队是学院“卓越教师专项提升计划”中的教学团队之一。统数学院从2024年起开始实施“卓越教师专项提升计划”,通过组建30支教学团队、26支科研团队,为教师们搭建“有组织的教学和科研”平台,形成“人人有团队、团队有交叉”的协同合作氛围。近五年,学院教师团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国自然基金共25项,团队分别在第二届、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布“进博会主宾国进口贸易指数”“中国进口食品贸易指数”,为政府、参展商、国内进口商等提供更精准的决策参考,助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
数智赋能思想政治教育
在一个理工科的学院里,如何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一直以来摆在学院党委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统数学院党委立足专业特色,自2022年5月起,打造“数说党史数说中国”理论学习平台,将党史、党的创新理论与学院的统计学、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学、计算机等专业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以数字为密码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我们学校,《数说中国》是一门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育人课程,这门课已作为公共选修课纳入课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学院党委书记黄静介绍道。为了让党史教育入脑入心,由学院党委班子领导和专业课教授、“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学院辅导员以及优秀党员师生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用数字解读党的发展历程,用数理思维思考中国式发展速度、用数据语言表达中国式发展质量,团队每个人负责“一节课”的内容,教师在备课中,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方式,分析和展示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创新、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和未来发展趋势,学生们也在每一堂党史学习教育课程中增强了收集、整理、分析和解读数据的能力,提升了数字素养。
与此同时,学院党委还广泛搭建平台,邀请校外专家、学校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专家授课,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联合打造精品微党课,比如在数字经贸实验室邀请校长汪荣明教授开设了“数说新时代十年发展成就”思政课,用宏观数据展示党的历史,在全院内形成了积极良好的理论学习教育氛围。
走出学校,“数说中国”教学团队更是以数字为密码开设了系列理论课程,将党的理论宣传搬至高校、中小学、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大课堂内,师生由台下“我来听”“我来学”,变为台前“我来讲”“我来教”;从“小数据”讲好“大道理”,让“新青年”实现“大作为”,宣讲团开展了理论宣讲百余场,辐射数千人次,成为校企、校地共建“思政大课堂”的一次有益尝试。2023年,“数说党的二十大”理论宣讲实践团获得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谈及学院未来发展,汪荣明表示,统数学院将更加紧密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需要,赋能并催化学校强化战略,提升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能级,为学校更好地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功能提升、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