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发布:每天不少于1小时中高强度体锻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发布:每天不少于1小时中高强度体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2020-12-12 21:01

12月12日,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

世卫组织的调研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约80%的青少年未达到每天60分钟的中等到大强度的身体活动建议标准,各国青少年普遍存在身体活动不足的弊病。


12月12日,在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发布,提出青少年每天中高强度体锻不少于1小时。


数据显示,在9至17岁青少年中,约九成的人每天久坐时间超过两小时;5至19岁人群,1975年时的肥胖者约1100万人,到了2016年则多达1.24亿人;目前,7岁以上学龄儿童的肥胖率达7.3%,超重率达12.2%。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体质问题愈发严重;体育与教育分离,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多地沦为纸上谈兵;逐年攀升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正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基于此背景,“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为全国的学校、家庭、社区提供了一整套完整且极具操作性的强身健体策略。


据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介绍,新编制的这份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从儿童青少年所处的全生态环境入手,辐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四大领域,形成校园、家庭、社区一体化的促锻炼、增体质机制。


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优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要达到75%以上,运动强度达到心率140-160次/分钟。学生每天在校内参与不少于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师生共同参与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教职工每周累计参与不少于18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体育也要更加“智慧”。行动计划提出,要建立动态持续的运动智能监控体系 重点关注体育课堂教学指标、体育考试指标、健康生活指标、主动健康指标等四个方面问题,其中必须包括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成绩、身体活动水平、久坐行为、身体形态、视力水平、睡眠情况、心率变化、生活质量指数等项目。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目前全国各地都存在体育老师短缺和场地不足等问题。“我们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评价体系的改革,让学校体育的办学条件、体育教学的成果、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成为地方对教育、学校和校长评价的重要依据。”


他指出,学生的体育课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参与体育竞赛的情况、竞赛成绩、运动技能要成为升学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推动体育中考,让它在更大范围内、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测试、记分,而且要不断的扩大分值,同时要启动体育素养在高考录取中使用的研究。通过这个评价体系的改革,调动老师、学生、校长、乃至全社会对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的认识。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