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娟院士团队:我国自研疫苗有效保护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显著减少老人重症机率

陈赛娟院士团队:我国自研疫苗有效保护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显著减少老人重症机率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2022-12-08 17:37

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是防控措施的关键。接种新冠疫苗意义重大,但仍有部分人群拒绝或延迟接种疫苗。

12月8日,上海交大医学院陈赛娟院士团队发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对今年春天上海疫情研究后发现,国产新冠灭活疫苗的接种可有效保护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显著减少各年龄组尤其是老年人发生重症的比例。


建立并强化免疫屏障,将是新冠防控收官之战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上海)陈赛娟教授表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疫苗接种十分重要,否则一旦养老院、老年护理院及高龄老人居住场所出现感染,会有一波重症高潮。


近日,陈赛娟院士团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范小红教授团队展开联合科研攻关,在Frontiers of Medicine发表题为《2022年春季新冠感染在上海暴发时预先接种疫苗对Omicron BA.2.2亚系的宿主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对公卫中心在此轮疫情期间收治的9911例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和接种我国自产灭活疫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揭示BA.2.2感染引起的临床分子特征及已接种的新冠疫苗对其具有的保护作用。


陈赛娟院士表示,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不是“躺平”,重新科学定义疫苗接种的禁忌症,推动新冠疫苗全面接种、应种尽种,尤其是在基础疾病控制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动新冠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建立并强化免疫屏障,将是新冠防控收官之战的关键。


最新研究:疫苗接种显著减少老年人发生重症的比例


据统计,在2022年3月1日至6月27日期间引发上海疫情的奥密克戎BA.2.2亚系毒株,累计导致649354人感染,其中591349例(占比91.06%)为无症状感染者,累计死亡病例588例(死亡率0.09%)。该研究对公卫中心在此轮疫情期间收治的9911例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和接种我国自产灭活疫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揭示BA.2.2感染引起的临床分子特征及已接种的新冠疫苗对其具有的保护作用。


首先, 基于流行病学分析,发现重症/危重症病例在有症状新冠病毒感染者中的比例较低(占2.76%),且主要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在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在内的社会面新冠病例中,重症率约占0.2%。


对患者按年龄大小进行分组,发现重症/危重症的比例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但在每个年龄段中疫苗接种人群的重症比例都显著低于未接种人群的比例,且降低程度与疫苗接种剂次高度相关。


例如,在60-69岁、70-79岁、≥80岁等三个年龄段,未接种疫苗患者的重症/危重率分别为8.64%、17.12%和20.28%;接种1剂疫苗患者的重症/危重率分别为6.90%、12.12%和14.29%,接种2剂疫苗患者的重症/危重率分别为0.76%、4.76%和4.35%,接种3剂疫苗患者的重症/危重率分别为0.58%、2.60%和0.00%。


因此,即使老年人更有可能发展为重症/危重症,但在有症状感染者中接种2-3剂灭活疫苗对60岁以上患者的重症保护率仍达到90.15%(所有患者的重症保护率为96.02%)。


图:不同年龄段接种疫苗不同剂次的新冠患者中的重症例数及比例


其次,对BA.2.2感染者的外周血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与疾病进展相关的异常变化(如贫血、凝血指标异常、器官损伤等)在疫苗接种患者体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特别是与重症/危重症相关的淋巴细胞减少症在疫苗接种患者体内得到很好的缓解:常规血液检查显示,在重症/危重症病例中,接种过新冠疫苗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在其入院16天后即可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而未接种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则30天内均持续低于正常水平。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接种2-3剂新冠灭活疫苗能够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者从轻型或普通型临床表现进展为重症,对降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的重症率也有显著效果,这些结果与近期多个国家和地区的mRNA疫苗效力分析结果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关部门批准的新冠疫苗,大多建议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自身免疫缺陷疾病、尿毒症、肿瘤等)暂缓接种。由于这些基础疾病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所以该群体的总体接种率至今较低。


截至2022年11月14日,在上海地区的60岁以上人群中,仍然只有46.19%完成3剂疫苗接种。


然而本研究表明,老年人群恰恰是最应接受疫苗接种的新冠重症高危人群。


陈赛娟建议,重新科学定义疫苗接种的禁忌症,推动新冠疫苗全面接种、应种尽种,尤其是在基础疾病控制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动新冠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将是降低新冠疫情对公共卫生健康影响的有效方法。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