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美育何为?全国百余位专家在沪探讨面向未来的视觉艺术教育

AI时代,美育何为?全国百余位专家在沪探讨面向未来的视觉艺术教育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2025-11-14 16:43

11月12日,全国基础教育美育教研联盟暨“融智于美:面向未来的视觉艺术教育”学术论坛在华东师大举行。

11月12日,全国基础教育美育教研联盟成立仪式暨“融智于美:面向未来的视觉艺术教育”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科学会堂举行。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聚焦智能时代视觉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路径,汇聚了来自全国大中小学及教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美育在科技融合背景下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据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介绍,2024年,学院成立了全国基础教育美育教研联盟,共有近40家单位加盟。今年,联盟队伍进一步壮大,新增了上海格致中学、上海市七宝中学、上海市敬业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5所重点中小学作为联盟单位。张晓凌表示,未来将依托全国基础教育美育教研联盟,与全国兄弟院校和基础教育一线携手,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共研共进美育课程,共创共育美育师资,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美育协同创新机制。


AI时代,如何开展美育教育?在论坛上,多位专家从不同维度深入阐释了智能时代视觉艺术教育的核心议题。


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认为,美育应强调以人文精神制约科技可能带来的功利化倾向,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涵养心灵,也可借助AI技术拓展美育路径、降低艺术资源获取与创作的门槛。他强调,AI难以替代人类在艺术鉴赏与创造中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判断,美育的根本使命仍是培育具有主体性的创造力,必须在科技融合中坚守人性的滋养与情感的陶冶。


华东师大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指出,当前艺术教育中对AI工具的过度依赖,可能稀释学生的原创力与艺术表达的独特性,但其问题根源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应用理念与方式。他提出应以“过程为中心”重构艺术教学策略,将AI工具与传统技法训练有机结合,通过提示词迭代、生成过程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AI定位为扩展艺术表达可能性的“新媒介”,从而推动艺术教育从传统的“技法传授”向现代的“意义建构”转型。


在《智能时代:为美育的艺术教育》演讲中,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孔新苗通过对比传统绘画的“情感温度”与AI图像的“硅基速度”,揭示了两种创作逻辑背后的审美差异。他表示,算法可以模拟形式,却难以复现艺术思维中基于生命体验的共情能力与文化理解。因此,美育应扎根中华美育精神传统,在智能语境中更加凸显人类在具身感知、情感深度与意义追寻等方面的独特审美优势,守住“人”的审美主体性。


此外,“AI智能与美育实践”“美育的理论与实践”“学校跨学科视觉艺术教育”三个分论坛同步举行,论文入选作者就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汇报,并特邀专家进行学术评议。


头图为分论坛现场。校方供图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