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质量“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教育,澜湄区域热带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在云端举办

推进高质量“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教育,澜湄区域热带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在云端举办

来源:劳动观察

2022-06-19 15:30

上海交大医学院始终致力于推进高质量“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健康,将“中国标准”、“中国经验”应用于澜湄区域热带病防控中。

中国与湄公河流域五国山水相连,地处热带区域,传染病跨境传播风险极高,亟需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助力澜湄区域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全球卫生分会联合主办的“澜湄区域热带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在云端举办。线上邀请了世界卫生组织被忽视的热带病控制司技术官员郭家钢博士、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韦晓宇,瑞士热带病与公共卫生研究所所长Jürg Utzinger以及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研究院所等数位专家授课,探讨新冠疫情对全球和区域热带病控制和消除的影响,并分享全健康的知识与经验,探索有效、创新的合作方式加强监测与响应体系的运行机制。本次培训班吸引了近300名全球热带病防治青年业务骨干。


交大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施建蓉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依托“热带病防治澜湄联合实验室”,以全健康为核心理念,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热带病的诊断、防控和监测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培养高水平人才,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卫生合作提供支持,保障东南亚公共卫生安全。


传播全健康理念,促进人-动物-环境和谐发展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张晓溪老师,以“全球全健康指数:全健康绩效评估工具探索”为题,分享了全球全健康指数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周晓农研究员、郭晓奎教授研究团队牵头,联合国际国内多家单位共同开发的系统评价全球全健康发展绩效的分析工具,其创新价值和应用前景近期报道于Nature等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该指数的开发,将有助于促进对全健康方法的要素和功能的理解,并推动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全健康理念改进决策实践。


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助力热带病防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副主任戚晓鹏研究员介绍了全球新冠疫情数据集成与风险分析平台EpiWorld的设计与应用。该平台具有数据实时更新、多元化、标准化、可视化等特点,并且拥有数据分析与建模的功能,其未来还将在提高数据和技术储备,提供民众出行建议以加强输入病例管理这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所副所长杨坤分享了主题为“信息化疾病监测与应对体系案例-江苏血吸虫病监测”的专题报告,他从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特点、信息化血吸虫病监测体系的建设框架、组织架构与运作机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期望在未来进一步加强自动探测设备的研发,实现血吸虫病监测预警运作的全面化、自动化与专业化。


国际合作提升热带病防控应对能力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被忽视的热带病控制司技术官员的郭家钢博士作了题为“热带病防治现状与挑战”的专题报告。他以湄公河血吸虫病防控为案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讲解,并指出疾病防治需要应用全健康的思维,从人类、动物和环境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全面、综合的防治措施以阻止热带病的传播与反弹。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周红宁教授分享了登革热的跨境传播与国际联合防控的经验。对于未来登革热的防控,周教授强调应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推进合作平台的建设,推动与各地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提升专业团队规模和防控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全球健康学院夏尚副研究员介绍了“中缅边境疟疾防治新策略”。他表示,我国在本土疟疾消除阶段实施的“1-3-7”监测响应工作规范和监测预警系统成效显著,全健康理念为现阶段的疟疾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建立“人与动物”、“人与环境”、“动物与环境”三个模型分析研究中缅边境疟疾传播情况,可为我国输入性疟疾防治和全球疟疾消除提供保障。


据悉,此次培训班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为期3天,围绕热带病控制和消除的挑战、热带病控制和消除的新策略新技术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培训班旨在为全球热带病防治专家及学员提供了信息分享、学习、讨论和合作的平台,为有效构建“热带病防治澜湄联合实验室”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将中国的经验、技术、理念输出,形成国际影响力。


通讯员:童宽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