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院里写信仰,思政课堂进田野!上海交医师生赴河北唐县开展“重走白求恩之路”行走大思政课

青砖院里写信仰,思政课堂进田野!上海交医师生赴河北唐县开展“重走白求恩之路”行走大思政课

来源:劳动观察

2025-07-16 16:55

将白求恩精神融入血脉、植入灵魂、付诸行动。让这盏穿越时空的精神明灯,永远照亮医学教育前行的道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 作为上海市“大思政课”重点试验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一步创新和拓展“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和内涵形式,以白求恩精神铸魂引领新时代医者价值使命,打造“重走白求恩之路”行走的大思政课品牌活动,把思政课堂从城市校园搬到乡村田野,引导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在青砖瓦院内筑牢信仰之基,感应时代脉搏。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带领医学院及13家附属医院相关院领导、博士生导师和他们的博士生,以及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和陆军军医大学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特邀专家等共四十余人赴河北保定唐县,开展“重走白求恩之路”行走大思政课暨“带着博导去下乡”医疗帮扶社会实践活动。


师生专家团一行抵达河北,随即马不停蹄地来到位于保定市唐县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透过当年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一段段感人文字,大家系统了解了白求恩和柯棣华大夫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对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所深深感染,为即将开始的“重走白求恩之路”的理论学习和田野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行走思政课”是一次沉浸之旅,师生专家团跟随白求恩大夫的足迹,重走白求恩大夫在唐县救死扶伤、办学育人之路,思政课从室内搬到了田野,让师生重温那段燃情岁月。


在唐县深山中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这里曾经是白求恩大夫和其他革命先辈共同战斗过的地方。这个青砖灰瓦的小院里,师生团像当年的八路军战士一样,围坐一起。


交医附属仁济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曲新华带着他的学生屈明宇博士讲述了在这个旧址中发现的一本《内科学手册》是如何把唐县和上海,把过去和历史联系在了一起,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医学院办学使命和“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交大校训,以及医学院精神品格,把白求恩精神和交大精神、交医精神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接,并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对于未来如何履行医者初心和使命的理解和思考。


交医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病区主任王俊青和他的学生张亦凡博士以“我眼中交医精神和白求恩精神的交融”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大医精诚、大爱无私的医学家和科学家精神,以及胡伟国书记带领下驰援武汉的感人故事。他表示今后要继续弘扬白求恩精神,以医者仁心服务病患,用精益求精的医术守护人民健康。两场分享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科主任龚伟表示,未来要把白求恩精神实实在在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效、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师生分享余韵未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 “精神火炬传递仪式” 随即展开,精心准备的书籍 《白求恩援华抗战的674个日夜》被郑重赠予在场每一位博士生。博士生们双手捧书贴于心口,誓言无声却滚烫——这不仅是书籍的传递,更是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火种深植于新时代医学接班人的血脉之中!


随后,师生专家团一行来到牛眼沟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旧址开展现场教学。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是1939年由白求恩大夫倡导并直接参与创建,是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对当时的医疗教育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所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建立的第一所正规医学学校,被誉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摇篮。”在这个小小院落里,伴随着《白求恩在晋察冀》音乐缓缓响起,他们深情朗诵原创作品《石台·红星·火种》,全体博士生重温医学生誓言。誓词铿锵、目光如炬,表达了交医学子始终坚守医学初心与使命、矢志为人类健康福祉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实际行动。师生专家团在唐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医疗志愿服务活动。自2017年起,交大医学院已经持续开展了9年的志愿服务项目。多年来,交大医学院充分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模范作用,联合13家附属医院组织专家队伍赴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对口援建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大型义诊、捐赠、健康宣教等活动,服务各地群众超1万余人次,让广大边疆与革命老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助力边疆及老区打造医学高地。

组团式医疗志愿服务活动.交大医学院供图


头图为思政课堂从城市校园搬到乡村田野。交大医学院供图




通讯员:童宽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