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合并”20载,打造中国顶尖医学院的“交医模式”!上海交大宣布未来将进一步促进“双向赋能”

“强强合并”20载,打造中国顶尖医学院的“交医模式”!上海交大宣布未来将进一步促进“双向赋能”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2025-11-25 21:53

11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强强合并”二十周年新闻通气会。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成立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1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强强合并”二十周年新闻通气会,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在会上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建设一流的共同目标为引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双向赋能”,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院。


“2004年我作为人才引进到仁济医院,带领一支当时极为年轻的团队,从零起步建设仁济肝脏外科。我们学科依托两校联合搭建的平台优势,20年实现历史性飞跃。从最初仅有13张床位的小科室,发展成为如今拥有7个病区、160余名医护人员的大科室,并且构建了一套完备的“移植 + X”学科交叉平台和人才梯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夏强说,回首过往,仁济肝脏外科及他个人,皆是两校携手合作的亲历者与受益者。


“‘强强合并’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在通气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指出,这条被实践证明成功的“交医道路”,其精髓不在于简单照搬国外模式,而是扎根中国大地,创造性地解决了在综合性大学框架下如何激发医学院活力、保持医学教育完整性的难题。二十年来,学校和医学院以“大健康”战略为抓手,加快学科深度融合,通过设立“医工交叉基金”,成立“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康复研究院”、“医学机器人研究院”等医工交叉平台,积极促进理科、工科、农科、文科等与医学的碰撞与融合,催生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


据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周永丰介绍,自学校医工交叉研究基金设立以来,学校累计投入经费约6.74亿元。截至目前,基金已立项超过2000项,有3000多名项目负责人和合作者直接承担了项目研究,为1900余名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科研人员提供了关键的“第一桶金”支持。这笔基金不仅有力提升了学校在医工交叉与转化医学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也在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应对人类重大疾病挑战贡献了交大智慧与力量。


“强强合并”走过二十年,未来着力点在哪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建设一流的共同目标为引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双向赋能”,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院。继续坚持遵循综合性大学办医学的发展规律、遵循医学科学的特殊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医学院的办学方式,兼顾好“有组织支持”与“授权自主”的平衡,进一步加强学校、医学院、附属医院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统筹谋划。尤其要充分发挥交大的多学科优势,助力和推动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挥交大品牌效应和“交大医学”整体效应,实现双向赋能。


另一方面,以“强强合并”二十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梳理医学院在学校“大健康”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积极构建基础医学与药物、医疗器械研发、临床及转化应用互相融合促进的“大健康”格局。锚定“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风格、交医特质”建设目标,以更高远的追求、更宽广的视野、更开阔的胸怀,把握世界生命医学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附属医院的优势,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探索新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做好各类医疗援建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服务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头图为通气会现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