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的人|毕业40天,创业经验4年!大学生徐子涵:趁年轻,多折腾

找工作的人|毕业40天,创业经验4年!大学生徐子涵:趁年轻,多折腾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2023-07-12 18:40

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园林专业的2023届本科毕业生徐子涵说:“趁年轻,多折腾,不试试怎么知道会不会成功呢?”

徐子涵和搭档谌军奇从同学变合伙人,办公室从宿舍到商务楼,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园林专业的2023届本科毕业生徐子涵说:“趁年轻,多折腾,不试试怎么知道会不会成功呢?”


带着非凡的勇气,他们勇往直前。


毕业40天,创业经验已有4年


6月份,徐子涵拍好毕业照,匆匆和同学们告别,一头扎进了公司运营中。他和同班同学谌军奇合伙创立了上海自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展社交媒体运营等业务。


虽然告别校园也就40天,但是说起创业经历,徐子涵已经有四年的时间。“大一新生报道时,我爸爸妈妈和姑姑来送我,姑姑看到校园里有很多卖盆、拖鞋等洗漱用品的小摊位,就说你也可以试着做。”徐子涵笑着说,还没正式开学,姑姑就帮他琢磨起了商机。


徐子涵是宁夏人,爸爸创业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家中创业经商氛围让徐子涵很早就习惯于思考创业的机会。“大一的时候我就参加了创业俱乐部,上课、听讲座,学习了不少创业方面的知识,还一起参加了各类创业比赛。”


徐子涵和谌军奇通过比赛项目孵化出了商机。“我们开发了一个叫‘表白墙’的信息平台。”徐子涵说,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很多同学对学校、学生的一些信息和活动不了解,在“表白墙”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学生组织活动的推广、校园新闻的发布、校内外比赛信息的收集和发布、社团招新信息的宣传等等。“同学们也可以将自己随手拍的美照、想说的话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发不出来。就有点像校园版的‘小红书’。”


经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的宣传,平台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徐子涵告诉记者,他们曾经和一些考研、考公教育机构进行深度合作,最高时月利润有几万元。


带着校园创业带来的第一桶金,徐子涵决定将创业之路继续走下去。


从学生变老板:困难不少,信心也不少


徐子涵很清楚地看到校园信息平台的模式对于已经走出校园的他们来说过于单一了。“我们把这项业务作为公司的一个板块,要尽快找到其他增长点才行。”徐子涵和搭档谌军奇一起注册了上海自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从学生变成“老板”,签了两位同学,并通过社会招聘录用了两位员工。


公司一下子有了6个人,员工工资、办公室租金、物业费等等一笔笔账单摆在徐子涵面前。“我们开发了新业务,帮一些博主做广告对接,帮企业做广告投放,就像校园信息平台的扩大版。”徐子涵和合伙人开始跑业务,困难比想象的多。“在校园里谈合作时,我们就给对方看我们的粉丝数和传播效果就行了,现在要有成熟的方案,而且我们在初创期,接单没那么容易。”


但徐子涵也没气馁。“我们现在就是不挑活儿,能开单就开单,尽管有些业务性价比可能低了些,但积累更重要。”“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他时常用爸爸的话来鼓励自己。徐子涵说得益于校园信息平台板块业务和收入,让公司目前运转一切正常。“在我看来,只要公司没倒闭,还有业务,就算成功了。”徐子涵笑着说。


独自在上海创业,徐子涵说父母很支持。“大胆闯,大胆试,是他们从小就教给我的信条。”徐子涵说,作为大学生创业公司,他们享受了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上海机会多,市场更公平,这里是大学生创业首选地。”


带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带着信心和勇气,徐子涵将努力拼下去。“失败了?不要紧,总结经验,再出发。”他斩钉截铁地说。


记者手记:大学生创业,光有勇气和信心还不够


“创业就意味着失业”是不少人对大学生创业调侃,不可否认,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仍想为徐子涵的创业热情、勇气和自信鼓掌。


但大学生想要创业成功,仅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是不够的。


不过,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已经发布。比如,教育部政策明确,毕业生自主创业可获资金支持,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毕业生可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和最高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合伙创业的可适当提高贷款额度,他们还将在公共创业服务机构享受咨询辅导、政策落实、融资服务等服务。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将安排一定比例场地,向毕业生免费提供。


徐子涵在上海商学院就读时,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各类创业大赛,萌发了创业的种子,由此可见,高校的创业实践培养、创业教育必不可少。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强化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不断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此外,大学生也要做好创业遭遇挫折或失败的心理准备。毕竟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初都充满激情,但遭遇挫折后一蹶不振,甚至逃离创业圈。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创业不易,认识到创业需要资源、人脉、资金、行业经验、人生经历等的全方位支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有金子般的创业信心和勇气,高校做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政府和社会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敢于创业,勇于踏出探索的第一步,才能看到更多可喜的成果。


头图为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园林专业的2023届本科毕业生徐子涵。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