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任何一家参展出版社来说,每年夏天的上海书展,都是一年之中的重要时刻。今年在这里,汇集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16万余种精品图书——如何让自家图书从茫茫书海之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发行和编辑是冤家?
书展是最好的融合剂
周末上午一早,挂着黄色安保证的王纯已经在展位上忙碌了起来。整理货柜、添货上架,读者来了便进行推荐和引导,遇上“大客户”光顾,还要帮忙对方一起搬运和邮寄。如果没有介绍,读者很难发现这位戴着鸭舌帽的工作人员,正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副社长。
“人们常说发行和编辑是一对矛盾体,总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其实是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 王纯说。与别家出版社主要由发行人员参与书展不同,在古籍出版社展位上的工作人员,还有一半是图书编辑。“我们每年都由编辑室主任带队,派一线编辑来值班。让他们通过书展来直观地了解市场,面对面倾听读者的意见,这对于策划选题和做好编辑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每年书展前,参展书单列出后,都会在出版社内部先行公示。“我们有微信营销群,书展作为重大活动,还会再开专题例会与编辑部门进行协商。”自然,不同的声音出现也在所难免:今年上古社精选了70个品种的图书进行特惠活动,在这份名单中,有的编辑认为自己的某本书特别好,不舍得纳入;有的编辑则认为被选的书还不够好,推荐更高质量的图书进行替换。大家经过反复沟通和调整,最终方达成一致。
王纯举了一个例子:去年书展上颇受好评的一本小书《花舞大唐春》,售价为98元,编辑出于多重考量,经协商后换上了498元的《梦影红楼》,果然在今年书展上销售成绩喜人。
图书想要参展?
首先得参加自家“选秀”
不过,出版社有那么多种类的图书,能参展的数量毕竟有限,到底是怎么选出来的?这其中会不会有一些反复和波折?以古籍出版社为例,王纯表示,上古社目前在库图书有3000余种,最终能在书展上呈现的仅1000种左右——想要参展,先得通过自家“选秀”。
王纯告诉记者,一年内出版的新书往往是最被优先选择的,此外,还要照顾到各个编辑室和各个品类,社里还会进行历年的销售数据盘查,往届销量不佳的图书都将失去上架资格。
在书展现场的自家展位前,王纯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了今年的“获选者们”:常备常销的有中国经典图书、文学典藏图书,这些要占到700到800个品种左右。第二部分则是示品牌形象的经典新书,如售价达9800元的《格萨尔文库》,还有采访前一天刚发布的《民国上海通志稿》,作为重磅产品进行陈列,这一类书要占到100余种。
此外,就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特惠特价图书,“绝不是把卖不出去的书拿出来低价卖,”王纯特别强调,“而是卖得最好的新书与大众读物。”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古社精选了7个系列,共计70本好书作为特惠,其中不乏新品,以及《人间词话》、《国学概论》等蓬莱阁丛书典藏本。“因为都是新书好书,价格又比较优惠,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动销也主要靠这批图书。”王纯说,“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形成的经验。”
欲与网络书店争销量?
竞争力可不只是折扣
为了提升自家展位的竞争力,“因为我们要和网络书店争夺流量,光是八折还不够,大家跑来一看,仍然去网上下单。但如果全部大打折扣,出版社的利润则难以保障,所以取了一个中间值——六折。 此外,我们还有一些小的文创笔记本、海报和明信片等赠送。”
王纯还透露,上古社每年书展的销售码洋在五、六十万,尽管较于全年2个亿的体量并不算多,但他们没有放弃任何能与市场直接沟通的机会。除了销售业绩,书展之于出版社,更重要的是品牌宣传。“我这几天接触到很多年轻读者,还有妈妈带着小孩来的,能把我们的作品影响到下一代去,感到很欣慰。”
更有那些每年都来的老读者,早已成为了上古社的旧交。“这些读者对我们的产品非常熟悉,有的年代较远的书,他们甚至比我还了解。” 王纯笑道,“还有一些老读者,连我们出版社的岗位设置和人员结构都了如指掌!他们平时就常买书,书展时便来看看新产品,和编辑聊聊天,有特别喜欢的再买上一两本。” ——这份浓浓的情感联结,又怎是网络书店能比得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