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民国时期柳亚子等编纂的《民国上海市通志稿》今天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在此之前,上海只有府志、县志、乡土志等,尚无完整、系统的上海通志流传,作为上海第一部市志修纂成果,《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的首次面世,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20世纪30年代,全国掀起纂修方志的热潮。上海通志馆的成立及《上海市通志》稿的修纂,正处于这个大背景下。1932年,上海市通志馆正式成立,柳亚子、朱少屏分任通志馆正、副馆长。通志馆登报向社会各界征求材料,并发动馆员收集资料,所收材料数量繁多,翔实可靠,为《上海市通志》的编纂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储备。
《上海市通志》(现名为《民国上海市通志稿》),原计划纂修25编,后来由于战事冲击,修撰工作被迫中止,所幸大部分撰成的书稿得以保存下来。最终成型并留存至今的有14编,涉及沿革建置、租界、教育、金融、政治、外交、风俗等方面内容,而《法制》《军备》《财政》《交通》《商业》《工业》《农林牧渔》《人物》《沿革写真》《历史地图》无对应正文内容,仅有存目,我们仍可通过这些目录的设置,一窥当年专家学者撰修第一部上海市志的雄心抱负。为了将这些珍贵史料公之于众,由上海通志馆联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克服重重困难终在纂修80余年后正式问世。
“1932年7月开馆,当时上海的报纸新闻、政府公文都还在使用文言文,柳亚子的这本书按照常理来说,也应该采用文言文,但他顶住非议,使用白话文编写,大大增加了内容的可读性。另外,他没有采用民国纪年,而是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元纪年编撰,被当时国民党政府认为是破坏了法统,但他坚持没有让步。”上海通志馆馆长吴一峻表示,作为反映上海一地历史的“百科全书”,《通志稿》在彼时社会背景下诞生,具有相当大的魄力,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邬国义则认为,《通志稿》对于史学的贡献同样不可低估。《通志稿》对于旧志在内容上进行了长足的继承和发展:新增《金融》《外交》等若干门类,并且突破“述而不论”的原则,不仅记述了“新时代种种表现出来的事实”,对此还有研究与评论——这种可贵的新模式,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及其对时局的思考,同时也赋予了其更多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这套书面世后,将如何深化它的作用,加强增量效益,则是研究者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