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职通车| 上海持续三波寒潮,户外劳动者坚守岗位冻僵手!代表:“低温津贴”该发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1-01-27 14:40

摘要: 在此次的两会现场,不少市人大代表发声,提出要通过立法、工会引领等方式,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保障。

霸王级别的跨年寒潮、断崖式降温、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的天气……自去年12月以来,上海陆续迎来了三次寒潮。然而,极限速冻模式之下,打工人的脚步从未停下,不少户外劳动者在凛冽寒风中始终坚守岗位。


低温津贴,这个算不上新鲜的名词在这个冬天再度引发各方关注。上海呼吁多年的低温津贴何时能落实?该如何落实?在此次的两会现场,不少市人大代表发声,提出要通过立法、工会引领等方式,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保障。


令人心酸的一幕——

顶着西北风作业40分钟

手指冻成萝卜干


天越是冷,活就越多,工人的日子就越难过。这是来自普陀区房屋维修应急中心的市人大代表杨华峰最大的感慨。他向记者描绘了今年几次寒潮里,一线员工的工作状态:


“寒潮天,我们应急中心与物业平台的工作量都爆了,物业平台半天内来电5000多个,应急中心的10多个一线维修人员也全部在岗待命。”杨华峰说,气温骤降,居民家水管冻住是最常见的问题。而他明显感受到,因为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大部分水表都移到了室外或走道上,今年寒潮的水管抢修任务比此前也多了不少。有一天,寒潮伴随着大风,关于空调架、雨棚松动的抢修单也像雪花般飘来,工人们只能迎风而上。


杨华峰说,那几天,他们不是在应急抢险,就是在去应急抢险的路上。“水管冻住,需要用热风枪加热管道。这个步骤听起来并不难,但作业环境十分恶劣。因为,一般水管冻住都发生在背阴处或风口。只要待一会儿,就冻得浑身发抖;更何况,工作的时候还没法戴手套!”回忆道,今年寒潮天里,他一天做了十来单,在整个普陀区来回奔波了数十小时。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在为一户居民抢修时,他的同事小张在窗户外忙活了40多分钟,回来以后整个人都僵硬了,手指压根无法弯曲。缓了好一会儿后,两人才又坐上小电驴,驶向下一户居民家。


同为市人大代表的陈豪杰对于寒冷也深有体会。身为高洁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清道二班的班长,在今年寒潮袭击中也有过不眠夜。“12月29日晚11点半,我们出动去处理被事故车辆撞坏的花箱。我记得那时下着小雪,虽然不大,但特别密集,没一会儿身上衣服就湿了。”他说,清理完前后总共花了不到一小时,却让他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南方的湿冷。


但令陈豪杰欣慰的是,从2018年年底,上海一线环卫工人享受到了低温津贴:每年12月至2月,连续3月按每人200元的标准发放。200元,虽然称不上是大数目,但对于省吃俭用的工人来说,200元可以维系半个月的生活,也可以添一件棉衣。


令人尴尬的现状——

9成受访者期盼低温津贴

它却还是“纸面上的福利”



与高温津贴相比,低温津贴让人有些陌生。这一项劳动者本该享受到的低温补贴福利,因为落实不到位,已然成为“纸面上的福利”。去年两会期间,市总工会曾就建立低温津贴制度开展线上调查,7000多名职工参与调查,90%以上的受访职工认为上海应建立低温津贴制度。市政协委员姜海涛当时提出了这样一份提案:建议上海应建立低温津贴制度,给予在刺骨寒风中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温暖和关爱。


其实,这也不是低温津贴第一次被提起。事实上,低温津贴与高温津贴相对应,均在原劳动部《最低工资规定》和《上海市企业最低工资规定》被提到。这些规定明确指出,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中班、夜班、高温、低温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然而,十几年过去了,高温津贴和低温津贴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前者落实逐渐到位,后者却鲜有人关注。


“很多人认为,北方冬天冷,南方不怎么冷;我也找企业聊过,但国家目前并没有对低温津贴作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如何发放未知,发放标准和条件也不明朗,公司也有些难办。说实话,过去,咱们一线工人也没怎么想过低温津贴。但今年,接二连三的寒潮让大家都有些怕了。如果年年上海都是这种情况,我认为低温津贴应该尽快被提上议事日程。”杨华峰呼吁道。


令人振奋的声音——

代表建议从立法入手

也要以工会为抓手


低温津贴,就该由上海率先做

(市人大代表、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陆忠明)


今年寒潮天后,陆忠明也曾着手研究起低温津贴的一些政策。他发现,尽管各界呼声很大,一些地方也制定过低温津贴标准,但因缺乏可操作性,同样难以落地。还有一种声音是,上海作为南方城市,极寒天气并不多,倘若走在前列提出低温津贴,会不会有些不合适。对此,陆忠明表示:低温津贴,就该由上海率先做!


“低温津贴,太有必要了!且不说每个人对冷热感受不同,低温作业主要会影响工人身体健康,会导致关节冻伤等一些职业病。”陆忠明表示,根据2015年全国总工会等四部门发布修订后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低温”已被列为新增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只是因为低温作业对人体的危害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不会像高温中暑立马显现,因而容易被忽视。


陆忠明说,南方城市虽然普遍没有北方城市冷,但上海作为一个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完全可以制度先行。“我们应从立法层面发出,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低温津贴落到实处。并且,低温津贴的具体标准,应该广泛深入地听取工会、企业方面的意见,还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前期调研必须要充足,细分到各行各业,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他也表示,立法过程中也可以结合本地特点。如:上海的极寒天气不多,不妨可以考虑按天数发放低温津贴,有几天就发几天。“上海如果率先推出了低温津贴发放的细则,那或许还可以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样本。”陆忠明表示。


政府牵个头,工会推一把,企业也得出力

(市人大代表、上海宜家家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王承)


建立具有本地特点的低温津贴制度,不仅能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体现“劳动光荣”,更有助于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在提起低温津贴时,王承表示,相比称它为“低温费”,他更愿意以“温暖津贴”来命名。这体现的是企业对职工的关爱,也是提高企业向心力的有效举措。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反映用工难,有的招不到人,有的留不住人,那为什么不从这些细节入手?往往多一点津贴,多一份关怀,职工的收获感就完全不同,会更加愿意留下来。”王承说,虽然津贴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支出,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职工的凝聚力将大大提升,关爱到位了,职工必然也会有所回报。


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上,王承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政府牵个头,工会推一把,企业努努力。在津贴发放细则完全出台前,可以由有关部门牵头在一些重点行业,部分大型企业进行试点,继而再推广到去全市。并且,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也可以鼓励街道等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进来。“今年寒潮天,我注意到许多沿街的社区中心、爱心小屋都面向户外工作者开放了。这其实是社会对职工关爱的一个有力补充。未来,我们也可以尝试形成‘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企业适当出资,社会提供资源’这样多方位的保障措施。


王承说,职工有所呼,工会有所应。如,上海的环卫行业正是通过集体协商,建立了一线职工低温天气下露天作业的津贴制度。然而,除了工会为职工振臂高呼,监管部门对劳动者的保护也应跨前一步,更接地气。“待到真正形成了津贴机制后,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新兴就业团体能享受到吗?这些都要纳入考量。”



低温津贴缺位时,企业关爱不能少

(市人大代表、徐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继刚)


陈继刚坦言,低温津贴的落实的确有些难度。“低温津贴发放条件和标准,各地因温度差异较大,处于低温工作状态的职工也不尽相同。如果强制推广低温津贴,恐怕也会增加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压力。”指出,其实高温津贴从提出到落实,当中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期间一直有反对声。因此陈继刚认为,每一项津贴的提出,都需要慢慢走,既需要考虑保障员工福利,又兼顾企业的承受能力,多方需要有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


然而,陈继刚强调,在低温津贴还未真正落地的情况下,企业对员工的关怀绝不能少。并且,这种关怀不应该被天气所左右,应该持续性的、永久性的。“不是说低温来了、台风来了,你关心员工两句就行了。一些企业可能发低温津贴有些难度,那你能给职工送些暖宝宝、递上一杯姜茶吗?”陈继刚说,低温津贴,还是该有!虽不能一蹴而就,但在它缓慢推进的过程中,每个部门都应该时刻把职工的问题放在心上。


摄 影:王陆杰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