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诉一年也解决不了!”
“兜兜转转还是不知道哪个部门负责……”
今年7、8两月,上海12345市民热线总计接到超过1200条和广场舞扰民相关的来电,其中有市民称投诉时间长达一年多,却至今仍然夜夜被“小苹果”的噪音吵得无法休息。
事实上,广场舞噪声扰民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市民投诉焦点,但年年投诉年年在,这个城市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何以如此难解?记者据此展开调查。
投诉“小苹果”一年无果
全靠“人管”,难难难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
“龙腾大道桥下面有广场舞队伍放着‘小苹果’,我家住10楼都听得清清楚楚!”家住徐汇区尚海湾豪庭二期的蒋先生已经被广场舞音乐困扰了一年。
蒋先生告诉记者,阿姨爷叔们跳广场舞的位置离自己居住的小区仅有一条小马路之隔。“每天晚上七点半到把八点半,他们就准时拖着音响在彩虹桥下面集合。人少的时候还好,人一多,他们就把音量调得巨大,吵得人头疼。”蒋先生透露,在徐汇滨江有多支广场舞队伍,分布在滨江大道各个区域,“至少有三支队伍在跳广场舞。因为桥下面的这个地方离住宅区最近,所以影响也最大。晚上回家想休息一下,但一闭眼,满脑子都是广场舞歌曲,甚至台风天都不停歇。”
“给居委打电话,居委说是民警管;民警来了,声音调小点,但是第二天音乐声依旧很大。后来我给12345市民热线打电话,又向其他管理部门反映,投诉了一年,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蒋先生表示,投诉电话打了无数个,“兜兜转转也不知道这件事怎么解决。”
记者联系了尚海湾居委会,一位沈姓居委书记告诉记者,徐汇滨江属于公共区域,广场舞扰民不由居委负责。
徐汇警方则向记者表示,接报相关的警情后,他们会第一时间到场开展劝导提醒。
但正如蒋先生所说,只要民警走了,震天响的“小苹果”声又会准时出现。
大家都能管,但又都管不好
解决广场舞扰民尚有三难
投诉一年无果,广场舞扰民投诉为什么这么难解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街道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主要是由于广场舞扰民投诉属于一事多责,噪音来源不同,涉及到的部门也不相同。
以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某公园广场舞扰民为例,部分居民是在公园内跳广场舞,另外一批居民是在公园门口跳广场舞。这种情况已经涉及到2个处置单位,公园内由绿化部门负责,公园外属于人为噪音,归公安部门管理。又因为该公园地处某街道,所以街道也有管辖权。这位街道工作人员指出,这就产生了管理职责不明确、多部门协调难度增加的问题。
“另外,广场舞扰民多集中在晚上七八点,想要实现专人专管、立即到场处置,对于街道和各委办局来说,不太实际。”该工作人员表示。有鉴于目前城市管理人手紧张,不可能长时间在每一个跳舞点驻守,因此广场舞扰民想要全靠“人治”管理,确实存在现实困难。
根据《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第7条的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6时,在毗邻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公园、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含未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街巷、里弄)等公共场所,不得开展使用乐器或者音响器材的健身、娱乐等活动,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除前款规定时段外的其他时间,在上述场所开展健身、娱乐等活动的,不得使用带有外置扩音装置的音响器材,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违反第7条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李丽律师认为,如果扰民行为不在办法中规定的时间之内发生,即每日22时至次日6时,譬如晚上七八点,警方无法进行处罚。
“依照《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多部门均有监管的权限,但对于各部门间的监管程序规定不详,部门间如何协调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管,但是谁都管不好的情况。建议立法明确多部门之间的处置和处罚流程,建立部门牵头机制,设立第一责任部门处理此类事件。”李丽律师说。
劳动报记者从上海12345市民热线获悉,7月至今,关键词为“广场舞扰民”的市民热线电话超过1200条,也就是说,仅夏令期间上海市每天都有200个关于“广场舞扰民”的热线电话。
广场舞是当下很多老年人喜爱的平民健身运动,是伴随着城市老龄化出现的社会新现象,折射出老年群体的正当精神文化需求。广场舞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如何兼顾老年群体的文化运动诉求和市民的正常休息权,如何为“失控”的“小苹果”降噪?这是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场新挑战。
智能“消音器”创新上岗
“黑科技”尝试解决管理“老大难”
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主要依靠人工,管理时间相对固定,但在面对广场舞扰民这类发生时间相对“灵活随意”的问题上,却“不灵了”。那能不能用智能、“自治”的办法?上海有社区正从技术层面上尝试突破。
今年8月初,闵行区古美路派出所与古美路街道相关部门协商,选取了警情矛盾较为集中的古美人口文化公园作为试点,安装应用智慧广场舞系统。
这套系统就安装在广场凉棚的柱子上,它将声音的传播范围控制在正前方30°夹角内,两侧音量随角度扩大快速递减,有效避免广场舞音乐对周围环境造成额外的噪音污染。定向音响指向性发出声音,声音在侧面、背面减弱较快,在侧面70米或背面50米处听到的是轻微的“嗡嗡”声。记者在现场做了测试,音量大约在35分贝。
“智能设备有两把钥匙,分别由两位广场舞团队管理员负责。”古美环保噪音管控小组负责人牛广成说,广场舞团队的管理员既是志愿者,又是广场舞队伍的一员,严格执行噪音管控原则,实现了群众自治的良性模式。
古美路派出所副所长王静表示,在试点安装该系统的三周时间里面,这个点位没有发生一起噪音扰民类的110警情或投诉。
“一网统管”智能派单
匹配度高的部门先来办
广场舞噪音扰民涉及多部门、多头管理,大家都能管,却有可能“大家都管不好”。针对这一问题源头,上海“一网统管”则开始尝试智能派单的方法。
记者在“智慧黄浦”综合运营指挥中心内看到,一颗“智慧大脑”通过大数据分析、NLP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各类噪声扰民的热线工单智能分配给相关委办局。
在100平米的大屏幕上,智能派单界面上显示着区热线办接到一则关于噪音扰民的工单,与以往仅显示“来电时间、发生地点、工单内容”等基本信息不同,屏幕上新增了“智能分析”系统。
该系统上,一串“92%、87%、76%”的数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些数字表示的是热线投诉工单与相关委办局的匹配度。
“这个部门的匹配度越高,就说明管理优先级越高。如果有广场舞投诉电话,热线派单员可以看到与投诉内容相关的各单位。再由派单员根据数值派发给匹配度最高的部门。同时还有1-2个匹配度较高的部门做备选。”黄浦区城运中心热线办理科副科长黄秀妍告诉记者,为解决“工单理解难、权责复杂派单难以及工单办理难”的问题,黄浦区12345市民热线构建了“一网统管”热线数据智能化应用系统,“如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会按照职能划分,确定一个主办单位,然后由主办单位发起协办。”
“以近期发生的一则广场舞扰民工单为例,根据系统智能分析,区市容绿化局、区公安局、区城管执法局的匹配度分别是91%、87%、77%,所以先派单到区绿化市容局,由区绿化市容局到现场核实情况,履行管理职责。再根据噪音源和产生的区域不同,由区公安局、区城管执法局履行执法职责。”黄秀妍表示,“有了这个系统,不止在处理广场舞扰民问题上,包括处理其他投诉时,各部门职责更加清晰,处置效率也更高。”
记者了解到,黄浦区“一网通管”还将近三年的网格数据、12345市民热线数据汇聚到“智慧大脑”,通过AI对语义的智能分析,最终统计出这些热搜词,并形成热力图。
“通过大屏,我们看到区内每个街道有关噪音投诉的数据,热力图上出现红色标记,说明该街道有关于噪音的历史工单较多,我们也会提醒相关街道,做好此类投诉的预防和及时处置。”黄秀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