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当年的虬江路市场,老上海们总有讲不完的故事,那些习惯了在街上“淘宝”的人们,无一不惦记着这条已经消失的商业街。不过,记者发现,就在这段时间,位于长寿路亚新广场里,又打出了“新虬江路”的称号,一群带着那些年味道的老板们“组团”来到这里开起了“上海杂货铺”,打算“二次创业”。走,一道去看看,曾经满是烟火气的“淘宝圣地”如今回归是个啥模样。
虬江路变身2.0版本又回来了
一走进亚新生活广场的一楼,这大大的铁门框就有一种浓浓的怀旧风,醒目的招牌无一不在透露着这么一种信息:虬江路又回来了!
从二手音响、乐器,到小家电、文玩,以及各种日用品,商场里一个个商铺隔间错落有致。有别于市面上其他商业街“合并同类项”的设摊方式,这里的摊点摆放毫无规律可循,可以说,每跨出一步,都能让前来闲逛的人找到不同的乐趣,没准在下一秒的摊位前你就能驻足停留许久。
或许,这正是虬江路2.0版本的魅力所在。这里几乎聚集了老虬江路所有的业态,称得上是一座与众不同的老上海杂货铺。市面上不怎么寻得到的硅胶凳子脚套、过功能电线固定器、下水道疏通粉,在店铺中都能找得到,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好东西”的眼睛了。
在一处日用品摊位前,几位老爷叔围在了一起,他们各自戴着眼镜,仔细寻找着自己想要淘的宝贝。“这剪刀不错,我之前买过一把,蛮好的,价格也实惠。”老爷叔们天生还自带着自来熟的因素,相互介绍起了自己心仪的商品。
一旁的老板反而显得笃笃悠悠,也不着急着兜售自己的东西,反而不止一遍地关照:“你们自己慢慢看啊。”或许,这就是曾经他们闲逛虬江路时养成的习惯的吧。
不买东西,我们来这里找老朋友叙旧
记者发现,在这些顾客中,有一部分是冲着买东西来了,另一部分就不是了。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来这里和认识的老朋友们叙叙旧嘎嘎山胡。
曾在虬江路打拼了15年的梅晨升,这次也随着150名商户一起落户到了这里。“经营的还是以前的这些东西,毕竟干熟了,都有老顾客了。”梅老板告诉记者,虽然也不是做什么大买卖,但这些年积累下来的老顾客也不少了。
“那时听说虬江路要拆,我们真的是不舍得,也在到处找地方。”梅老板直言,自己也去曹安路轻纺市场看过,但觉得地方偏了点,这次还是狠狠心,多花了点租金,在市中心租了铺子。直到现在,他还保留着以前虬江路的名片,时不时还会拿出来发一圈。
“这里交通方便,地铁七号线长寿路站上来就是。”梅老板说,自己不少的老顾客也都住在附近,过来逛逛聊聊的机会就多了许多,“有时候他们出去旅游了,还会记得给我带各种当地特产,特地送到这里给给我们吃。”聊到这些时,梅老板的脸上颇为自豪,那绝不是生意人赚大钱的开心,更多的是这些年交到真朋友的一种喜悦。
梅老板口中的“老朋友”其实在很多店铺里都有。有老板直言,其实刚搬来这里的时候,生意并不是太好,毕竟知道的人不多,“不过,不少老客人从我们朋友圈看到了以后,都过来捧场。”老板谦虚地称“店铺能开下去,全靠他们帮衬”。
老板主动转型,开拓新领域
相比梅晨升等一批老板守着老店铺的习俗,在新落户的店铺里,记者还发现了不少主动转型“二次创业”的尝鲜者。
42岁的蔡老板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新店铺在这次的“虬江路2.0”版本中位置并不显眼。7个平方米的铺子里全都摆满了各种物品,既有沐浴露、香皂,也有各类零食,而最显眼的位置则被摆上了款式不同、颜色丰富的毛巾和袜子。
“你可别小看这些,识货的人一眼就知道是好东西。”蔡老板对自己的这些商品受欢迎程度颇有信心,“酒香不怕巷子深嘛,只要来买过一次的客户,我相信他还会再来的。”
原来,这些毛巾、袜子都是做出口生意的,很多都是只有一件的“孤品”,款式非常特别,“之前有个客人,来我这里一口气扫了50条,喜欢的不得了。”蔡老师说起这些很是自豪。
可就是眼前这么一位说起毛巾、日用品头头是道的老板,其实早在虬江路的时候是专做收银等电子产品生意的。蔡老板直言,自己的转型也是一种尝试,“倒不是彻底放弃了以前的老本行,反正老客户还在,我拓展点新业务试试。”
正是这样的“新老”交替的传承和突破,让重新重新出现在老百姓眼中的“虬江路”焕发出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或许,2.0版本的长寿路“虬江路”少了曾经那些人挤人的火爆场面,摊位也比不上之前那么多,但“组团”来到这里的老板们依然保留着过往的那些热情和接地气。而大家对于虬江路的情怀也能得以在此安放,这就是再好不过的地道上海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