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高温下的临时疫苗接种点:哪怕只有一个人来打疫苗,我们也得守好这班岗!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黄兴 发布时间:2021-07-16 12:54

摘要: 这可能是周家桥街道里最后一个临时接种点了。因为老年人就近打疫苗的需要,他们还在坚守。

截至7月14日,上海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3688.54万剂次,接种覆盖人群1995.57万人、占18岁以上人群的90.3%;1809.15万人完成全程接种,占18岁以上人群的81.9%。


上海新冠病毒免疫屏障正在逐步形成,那些开在街头、社区里的临时疫苗接种点如今怎么样了?7月15日,劳动报记者探访遵义路临时接种点。这里是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目前仍在坚守的最后一个临时点位。疫苗接种护士告诉记者,哪怕只有一个人来打疫苗,他们也要守好这班岗。


几分钟,橡胶手套已经贴牢了手背


7月的上海午后,烈日当头,马路就像一个大蒸箱。在长宁区周家桥街道遵义路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空调开足马力打着冷气。


“阿姨,扫一下二维码。”“袖子往上撸一撸,手臂放松。”社区护士赵伟莉正在为居民接种新冠疫苗。

冰柜中取出疫苗,检查包装,手臂消毒,针头一送,另一只手在注射处周边不断轻抚,放松肌肉。5秒钟,完成一针新冠疫苗接种。


一针疫苗打下来,虽然头顶上空调呼呼作响,但是赵伟莉的橡胶手套里还是清晰地涌出了一滩水。

她费力地脱手套,可是因为橡胶手套被汗水打湿后紧紧地粘在了手背上,赵伟莉最后花了几分钟才“释放”出双手。


赵伟莉,人送外号“赵飞镖”,只因她给人打疫苗时又快又准。早在去年年底,赵伟莉就参与了市里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经验丰富。后来街道里开设了疫苗接种点,赵伟莉便成为接种点的常驻人员。“我的最高纪录一天300多针,现在疫苗覆盖率高,来打疫苗的人也少了,手套可以及时更换,最忙的时候,手套取下来,里面能倒出好多(汗)水来。”


因为气温高,防护服穿在身上也和汗贴在一起,接种点的医护人员几乎每个人身上都起了湿疹。“没办法的,身上一直在出汗,湿疹就很难好,有时候一边上班,一边身上就很痒,打针的时候就摒一摒,稍微空点就抓紧挠一挠。”


1L瓶装水,一个班头灌了4瓶


在进门处的办公桌前,一名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医生正在核对当天的疫苗注射数量。


她是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陈宇,负责登记接种者个人信息,兼疫苗接种点的诊断、急救工作。记者发现,她的右手边上永远摆着一瓶水。1L容量的瓶装水里,泡着柠檬片和小青桔,这是他自制的降温解暑饮料。

“这里是室内,而且有空调,环境已经很好啦。”陈宇对当天的气温和工作环境表示“很满意”。


因为就在两周前,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护士们是在中山公园地铁口的疫苗接种点“摆摊”。对他们来说,那才是真正的“烤”验。


“我们的点位设置在中山公园地铁出口,靠近来福士商场的天桥上。”陈宇告诉记者,天桥上四处透风,没少受“风吹雨打”,“五月底六月初的时候,其实天还不算很热,但是我们已经全部只穿短袖了,否则再套上防护衣,真的是太闷了。”


每天早上八点,陈宇和护士们便要开始清点一天的装备物资。“一套打针的装备,一台急救装备,还有电脑等等,最重要的是一箱箱疫苗,以及冷藏疫苗用的冰盒。”因为天桥上的疫苗接种点没有冷冻柜,每次大家要拎着几箱保温箱过去,中途还要不断更换里面的冰盒。


“最难熬的还是6月中下旬那段日子,气温越来越高,在天桥那样的露天环境,没有空调,那个滋味真的叫酸爽。”说着,陈宇比划了一下手边的小水壶,“像这样的水,我一个班次能灌4瓶(约4L)。最夸张的是,喝了那么多水,我一整天还不用去上厕所。”

图:天桥里的疫苗接种点(采访对象提供)


天热加上身穿防护服,医护人员都如同“蒸桑拿”一般,汗水在高温下一蒸发,残留的汗渍格外引人注目。“我穿着黑裤子,下班后脱去防护服,裤子上全是一条条白痕,不忍直视。”陈宇直言,那个时候自己就很羡慕那些疫苗,“凉快啊!”


为了降温,医生护士基本上人手三四台小风扇。“地上摆一台大风扇,桌上放一台,脖子上挂一台,腰上再放上一台,上下对着吹。”赵宇告诉记者,那段日子,整个瘦了一圈,“我胳膊细了1公分,大腿围细了1.5公分。回家后动都不想动,一天都不想吃饭上厕所。”


只要老年人有需要,我们就要继续“站岗”


从7月起,各区将新冠疫苗接种点调整为在各街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接种。


但是为了方便老百姓,尤其是老人接种新冠疫苗,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决定让临时接种点继续“站岗”。在周一至周六13:30-17:00、周日8:30-11:30提供新冠疫苗接种的基础上,他们继续开放遵义路803号临时接种点,每周二、四下午13:30-17:00,给周边老年人提供就近接种服务。


“我们这里可能是街道里最后一家临时接种点了。”疫苗接种点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一共有14人来接种疫苗,虽然远比不上最忙时的日均300针,但是赵伟莉和陈宇依旧坚守在岗。正如他们所说,就算一天只有一人来接种,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摄 影:黄兴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