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夏”基层|最近的社区食堂距我家9公里?老人吃饭问题成新“刚需”,如何破解布点不足难题?

记者“夏”基层|最近的社区食堂距我家9公里?老人吃饭问题成新“刚需”,如何破解布点不足难题?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2023-08-06 09:08

社区长者食堂如何满足更多老人的需求?

近期,上海不少社区食堂凭借其方便、实惠、健康等优势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光顾。更有不少地处商业区附近的社区食堂率先出圈,让一些年轻白领也种草了社区食堂,摇身一变成了网红餐厅。最近劳动报也报道了不少社区食堂。


然而随着这些社区食堂越来越红火,不少市民在羡慕的同时也提出了疑问:这样好的社区食堂,何时能开到我家附近?家住青浦区徐泾镇的张阿姨近日致电劳动报夏令热线18918888262,就表达了迫切盼望社区食堂落户的心愿。


市民:想去社区食堂,需要开车20分钟


张阿姨目前居住在青浦区徐泾镇的新虹桥雅苑,地处诸光路谢卫路,就在国家会展中心附近。“我们这里居民很多的,附近还有翠景园、康虹花园、康虹佳园、康虹园等等好多居民区。”张阿姨告诉记者,最近看新闻介绍市区里的社区食堂怎么实惠、怎么好吃,自己也一直盼着家附近能有这么一个社区食堂。


“我十几年前就住在徐汇区的,当时那里就有这种大食堂了,还不叫长者食堂呢。”没想到搬来十几年了,家附近依旧没有一个食堂。对此,张阿姨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的就餐需要。


记者查询发现,徐泾镇并非全镇没有社区食堂,在乐国路218弄就开设了一个徐泾镇老乐惠社区长者食堂。但是,这里距离张阿姨所在小区有九公里,驾车也要20分钟。

市民可通过民政局官方小程序“老食惠”查询距离家最近的社区食堂。小程序截图


张阿姨遇到的问题在全市各区并非个案。近期,劳动报连续刊发多篇报道和视频,向市民介绍了一些高品质的社区食堂。在报道留言区,不少读者表示“我们周边就没有”“我们也需要社区食堂”。


徐泾镇:建议有需求老人预订助餐服务


记者联系了张阿姨所在的徐泾镇。相关负责人小胡告诉记者,做长者社区食堂主要看区域内老人的用餐需求高不高。


“北大居的老乐惠长者社区食堂就是我们前期调研下来,老人需求比较高才定下来的。”小胡表示,北大居那里很多是市区的动迁居民,老人多,且自己不做饭的比例也高。“那里的长者社区食堂每天要供300-400份,生意还挺好的。”


她表示,徐泾镇还有很多本地村居老人,他们的子女大都在身边,也更愿意自己在家做饭。


老人在社区食堂用餐。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据了解,徐泾镇一直在做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工作。“老人用餐需求也是包含在规划中的,但根据我们的前期调研,那一片老人的就餐需求还没有达到那么高,所以暂未设立堂吃堂烧的长者社区食堂。”小胡说。


但镇里还设有中央厨房配送餐到居委会助餐点服务,有需求的老人可以在居委会帮助下直接订餐,中央厨房会配餐送到居委会。接下来,镇相关部门会继续排摸区域内老人用餐需求,尽可能满足老人们对长者食堂的期盼。


难点:社区食堂运营难,主要靠补贴


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刚需”。近年来,“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得到持续推进。不过,由于助餐点的供餐在口味、品种等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对于希望追求生活品质的老年人来说,更希望能够有社区食堂这样的公共服务。


而目前,并非所有街镇都开设出了社区食堂,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大型居住社区,例如宝山顾村、嘉定江桥,虽然辖区内有两个社区食堂,但由于街镇面积大,可辐射区域有限,因此居住在这些区域的老人依旧很难方便享受到社区食堂的实惠。


记者登录上海民政官方公众号“老食惠“查询后发现,越是市中心的地方,长者食堂周边辐射的小区越多。


那么,为什么社区食堂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到各个区域呢?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社区食堂“赚钱难”,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维持。


目前,大多数社区食堂由社区主导,引入第三方公司承包经营,也有一些是由街道或社区居委会和第三方机构共同经营,或者是由政府出钱委托第三方运营。还有一些社区食堂实施商业化运营,只定向给老年人提供优惠。


但不管方式如何,社区食堂由于客群、定价等问题,都很难赚钱,甚至大部分会陷入持续的亏损,只能靠政府补贴维持。


普陀区某社区食堂运营方告诉记者,老人每餐平均花费约12元,虽然食堂的房租、水电煤都是街道出的,政府一年还有20万的送餐服务费补贴,但单靠老年餐目前都是亏本的。据悉,开业近一年,这家社区食堂至今没有扭转亏损局面。


“主要是利润太低。在餐饮行业,一家店的毛利率至少要在50%以上才有盈利空间,但在社区食堂,因为定价低,毛利率往往只有30%-40%。”相比之下,年轻人们更愿意花钱,带来的利润稍微高一些。


“这也是郊区、或者说非商业区的社区食堂更难运营的原因之一。”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薛文俊告诉记者,市区相对红火的社区食堂不仅吸引老人,还能吸引附近的白领、年轻人前来消费,和商圈内其他餐饮相比,即使没有老人的折扣也比较划算。


不少年轻人也会在社区食堂消费。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例如陆家嘴街道社区长者食堂,每月向长者居家送餐约300份左右,堂吃长者约250人次,其他群体约100人次,现场堂吃给长者享受8.5折扣,居家送餐工作人员的费用由运营方承担大部分,现场堂食折扣部分和居家送餐人员的费用都是通过食堂非老年就餐群体产生的收益补贴。“靠年轻人带来的利润补贴老人,充分体现了社区食堂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营。”


但在郊区或偏远大居,社区食堂的受众基本只有附近老人,因此运营也更为困难。


样本:这个区域打通了老人供餐的“最后一公里”


想要让优惠、干净的社区食堂惠及更多老年人,在还没有足够多的实体食堂的情况下,能否通过提供免费送餐服务来实现?


记者获悉,目前,部分社区食堂确实开通了外卖服务,但主要面向年轻人,且菜品的售价也高于堂食价格。也有社区食堂尝试同外卖平台合作,专为老年人送餐,但单笔外卖的利润空间太低,难以为继。


如何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松江区民政局给出了一个可参考的方案。


松江区民政局表示,目前已有不少社区的老年睦邻点、老年活动室等养老服务场所叠加了助餐服务,方便老人就近取餐。此外,还有大量助餐志愿者会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今年起,松江还专为助餐服务提供了经费保障支持,街道按每客2元标准,镇按每客3元标准测算,由区财政对街镇给予相应补贴。助餐补贴主要用于支持辖区老年助餐场所日常运营、补贴餐饮成本、购买送餐服务等用途。


区民政局还专门开发了助餐结算系统,松江户籍老人持助餐卡可以“打卡”全区所有长者食堂,实现“一卡通”,还有些助餐点结合区域内老年人群的特点设计特色服务,如在非用餐时段组织开展社区活动,让助餐服务场所成为老年人的休闲活动场所。


建议:开拓“朋友圈”,打造“大社区食堂”概念


记者了解到,社区食堂模式在新加坡已经成功运作多年。当地许多家庭不开火,一日三餐都是在“社区食堂”里解决。


因此,成熟的社区食堂并不只是为老年人服务,而是社会化餐饮的补充,可以覆盖数量庞大且不方便开火的青年独居群体、有孩子没时间做饭的双职工家庭,只是目前这些人的消费习惯并没有培养起来。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社区食堂尽可能为周边的园区、企业、写字楼等开通外卖服务或订餐服务,将优质平价服务范围延伸到年轻群体,通过扩大服务提高现金流,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例如在国家会展中心周边区域,聚集了不少企业和楼宇,其中有大量职工有就餐需求。如果社区食堂能够在满足老年居民就近用餐的基础上,同时为在职群体提供中午就餐、晚上打包带餐回家的服务,不仅能解决自身生存问题,也能解决双职工家庭吃饭大事。


老人在社区食堂挑选菜品。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采访中,有街镇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开办社区食堂的房源问题也不好解决,有些办公用房不能开设餐饮。记者调查发现,确实有些国有属性的房源根据规定是不能开设餐饮的。对此,相关专家也建议,排摸公建配套用房时,能否与政府各部门加强协商、整合资源,将社区食堂定位为公益事业项目而非单纯的餐饮业,尽可能地拓宽可用房屋资源。


另外,社区食堂不仅是一个给老年人吃饭的地方,它可以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休闲、娱乐、就餐一体化。因此,一些街镇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的空置场地,不妨见缝插针开设一些小型社区食堂。


除了为远距离老人提供送餐服务,上海社区食堂能否创新模式,突破物理上的限制,打造“大社区食堂”概念?譬如说,通过向老年人发放就餐打折卡,把各片区符合条件的社会办餐饮机构纳入到社区食堂“队伍”,让老年人持卡在指定餐饮机构吃饭时也能享受到优惠。这方面,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已经做出了尝试。他们整合了位于浦电路崂山路口的大壶春生煎店的资源,辖区超过60岁的老人持卡就餐可享9折优惠,超过80岁的老人可享8折。


头图为老人们在某社区食堂排队点菜。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