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真是“热情高涨”,第一波持续8天的热浪刚刚结束不久,入伏后的第二波高温“九连击”又将炙烤申城。
每天关注天气的市民,总会有一些“不解之谜”,例如:为什么天气预报里的气温,总觉得有时会低于实际感受;公布于众的气温究竟怎么测出来的,气象部门会不会“高温低报”;每天的天气预报,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为此,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入上海市气象局,亲自体验预报过程,并邀请专家来一一答疑。
标准气温必须是“百叶箱温度”
“这里,就是天气预报中徐家汇气温的源头。”指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箱子,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首席赵渊明如此说道。
在位于徐家汇的上海市气象局内部大草坪上,分布着百叶箱、自动站辐射传感器、蒸发测量装置等一系列气象观测仪器。而其中,天气预报所报的气温,一般都是在百叶箱中监测得出的。
从外表来看,这个箱子似乎平平无奇。内外均为白色,四壁由板条组成,类似居室的百叶窗。如此普通箱子里的温度,缘何能成为天气预报中的“标准气温”?
赵渊明告诉记者,气象部门所发布的气温,按照相关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就拿这个百叶箱的设定来说,必须是在室外环境下距地面1.5米,其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烈日、强风、雨、雪等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在这个百叶箱的内部,有着三支高精度的温度计和一支湿度计。”赵渊明表示,为了保证它们的精确性,百叶箱是“上锁”的,采集到的数据经标准化算法确定逐分钟的实时数据,然后通过对比一天内的分钟数据,最后确定当天的最高气温,“这也就是气象部门发布的标准气温。”
体感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不少市民都有疑惑,明明说35℃,但感觉环境温度都超过40℃了。是大家的感觉不对,还是气象台报错了或者“高温低报”?
其实,市民没有错,气象台也没有错。因为气象台预报的“气温”与人的体感温度是各自不同的概念。
赵渊明表示,市民自我感受的温度,并不属于“标准气温”,而是“体感温度”。别看就差几个字,实际差别就大了去了。
“气象观测场的环境有一定标准,用以确保数据客观,为了反映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温度,温度计被放置在百叶箱中,避免太阳直射并保证通风。一些气象站的数据还要参与国际交换,所以地面气温观测的标准是国际统一的。”赵渊明解释道,而体感温度不仅受气温影响,还受天空状况、湿度、风速、甚至衣着、心情等的影响,因人而异,所以气温和体感温度才会有一定差异。
在炎热的夏季,当空气温度在37-38℃时,在烈日直晒下的水泥地、柏油路地表温度一般可达60℃以上。如果此时站在上面,人们自然就有超过40℃的感觉。但如果是站在四面通风的草坪上、水池边,人体的感受程度又会不一样。而有时气温明明并不高,可是相对湿度较高,人们又会感到闷热,齁湿与不适。
天气预报是“算”出来的
那么,市民每天都能收到的天气预报,到底又是怎么“报”出来的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在气象部门内部,天气预报其实是“算”出来的。
“每天,我们收到的气象数据都是‘数以T计’。”赵渊明表示,为了制作天气预报,预报员需要分析海量的数据,包括各类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资料,“这些数据分别来自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雷达和卫星等,它们就是风云变幻的数值体现。”
而所有这些数据,首先会通过超级计算机来“求解”。赵渊明形象地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做题目”。“气象部门把这些数据全部‘填’进去,求解大气运动方程,,就会得出参考答案。”
当然,由于数值纷繁复杂,“变量”太多,计算机往往会给出许多种预报结果。这个时候,就得“人”上阵了。预报员会综合分析这些数据,结合预报经验、气候背景判断未来天气演变趋势,当天气比较复杂时,尤其在汛期,预报员还通过多次会商阐述各自的预报意见,进而得到统一的预报结论,最终的天气预报通过上海中心气象台统一对外发布,最终来到市民手中。
头图为赵渊明和记者在百叶箱前。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