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体验| “别人看的是风景,我们看的是隐患”,15名海事执法人员守护黄浦江核心水域安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5-07-29 14:06

摘要: 海巡


当黄浦江的晨雾在游船引擎声中缓缓散开,当外滩的万国建筑倒映在粼粼波光里,无数游客举起相机,将这幅城市与江河相拥的画卷定格成浪漫记忆。而在这幅画卷的背后,有一群人正顶着四十多度的高温,在滚烫的甲板上、闷热的机舱里、炙热的客船中,用汗水书写着另一种坚守。


他们是黄浦海事局外滩海巡执法大队的15名执法人员,用三班轮换的24小时值守,守护着黄浦江3.6海里核心水域的安全,让每一次潮起潮落都与城市的脉搏和谐共振。


海事人员巡逻。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雷打不动的“跑潮”“烤”验


七月正午,黄浦江江面温度超40℃,巡逻艇甲板滚烫如烙铁。但此时,外滩海巡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正准时登上巡逻艇,系紧救生衣的动作干脆利落,仿佛脚下的滚烫只是寻常。他们,正准备开启每日的“跑潮”任务。


出发前的“烤”验,从踏入机舱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夏日的高温让本就封闭的机舱成了大型蒸笼,温度飙升至四五十度,刚推开机舱门,一股裹挟着机油味的热浪就扑面而来,瞬间烫得人睁不开眼。执法人员陆文翔笑着说:“进去三分钟,汗就顺着裤腿往下淌,像刚从水里捞出来。”


但就是这样的“烤”验,每次出发前必不可少——检查发动机油路、电路接口、电压稳定度,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巡航时每半小时还得再查一次,每天起码七八趟。”陆文翔表示。


出发后,工作依旧忙碌。执法人员通过高频电台提醒过往船舶保持安全距离。“黄浦江是典型的‘非正规半日潮’,每天涨潮时间是不固定的。但是,涨潮阶段,船舶会集中乘潮而进,形成的过境船舶流高峰,使船舶碰撞风险陡增。”黄浦海事局外滩海巡执法大队队长代美峰抹了把额角的汗,黝黑的脸上印着帽檐的白痕。“所以涨潮时间一到,哪怕凌晨三点,哪怕正午十二点,巡逻艇必须准时出航。”他强调。


烈日下的安全排查


午后三点,东方明珠塔的阴影刚掠过江面,代美峰带着队员登上了一艘准备迎接夜游高峰的客船,开展安全检查。“最近游船日均客流高达15000人次,晚上是高峰期,安全检查必须在下午做,不能耽误游客登船。”代美峰一边说着,一边弯腰检查船舱角落的救生圈。


代美峰在检查救生圈。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救生圈上的反光贴是重新贴了,但是救生绳已经有些风化了,需要尽快换一根。”他用手指捏了捏救生绳的纤维,抬头对船长严肃叮嘱。“还有,救生斧的使用培训要落到实处,不能只是摆样子。”记者注意到,客轮上的金属扶手烫得让人不敢碰,但执法人员却要逐舱检查救生衣、消防栓。他们顶着烈日在客轮上行走,他们的汗水顺着帽檐往下滴,在衣襟上洇出深色的痕迹。


夜幕降临,黄浦江两岸的灯光次第亮起,游船拖着璀璨的光带穿梭江面,游客们在甲板上欢呼拍照。而此时的巡逻艇上,执法人员正借着船头灯的光线,用望远镜观察着每一艘游船的航行轨迹。


执法人员的高温坚守,只为让游客的江景夜游多一份安心。


技术辅助下的人力坚守


为何不用无人机巡逻代替?面对记者的提问,代美峰表示,无人机巡航能解放人力,但它的电池续航时间不长,信号常被摩天大楼干扰,现阶段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更多时候,执法人员还是要靠“铁脚板”:江面巡逻艇巡航、岸边电子监控、登船检查三头跑。


而据介绍,这片3.6海里的水域藏着太多细节:比如说,浅水区曾发生过船舶搁浅,近期还有游客突发疾病……对于这种突发事件,海巡执法大队会协调处置,也会参与搜救。


如今,不少来往船只上都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为了让老船长适应,他们还一次次上船宣讲,将“约束”确确实实落实为“保护”。哪怕回到大队工作的新开河趸船内,执法人员也不停歇:他们借助电子巡航系统24小时动态监控重点水域,与现场巡逻艇构建起立体防护网。


“别人看黄浦江是看风景,我们看的是航线、潮位和隐患。”代美峰说,一年365天,24小时,黄浦江上都有他们的值守的身影。当游客在游览船上惊叹江景时,当货船安全通过时,这份高温下的坚守,早已融入黄浦江的潮汐,成为“上海名片”背后沉默的守护者。


头图为海事执法人员在巡逻。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