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受到台风“丹娜丝”外围环流影响,上海的天空美如画,但蓝天、白云、乌云、阵雨变化不定,气温高、湿度大,体感偏潮湿闷热。今年不止上海不断刷新高温数据,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连破记录,就连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也在接受“烤验”,今年为何这么热?
台风“丹娜丝”三次登陆,上海影响未消
根据中央气象台消息,继7月7日凌晨登陆台湾嘉义之后,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于7月8日21时25分前后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9级(2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90百帕;之后于23时45分前后在浙江省温州瑞安市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2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92百帕。
“丹娜丝”在登陆台湾后路径出现大角度向西转弯,被网友调侃为“蛇形走位”,为何会这样?中央气象台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向纯怡表示,“丹娜丝”路径的变化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化影响。5日至7日,在“丹娜丝”从南海东北部向台湾海峡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明显东退,台风中心受东侧副热带高压的偏南气流引导,向北偏东方向行进;在进入东海南部海域后,副热带高压将再次加强西伸,推动台风中心转为偏西方向移动。未来,“丹娜丝”东侧热带系统的发展可能会与其发生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旋转,使得台风出现一定的偏南移动分量。
向纯怡表示,目前,“丹娜丝”在东海南部转向发生的时间和位置仍有不确定性,在登陆浙闽沿海后,其深入内陆的路径及残涡持续时间也具有不确定性,尤其要警惕局地地形可能导致的台风降水增幅效应。
受到台风外围环流影响,上海今天天空再现“水晶蓝”,天气多云为主,阳光、短时阵雨随机切换。白天风力依旧比较大,偏东风5级阵风6~7级,预计最高气温可达34℃,相对湿度90%~50%,气温高、湿度大,体感偏潮湿闷热。
这周天气怎么样?据了解,随着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本周申城处在其南部边缘,主要受海上偏东气流影响,天空美如画,蓝天、白云、乌云、阵雨变化不定,其中周四夜间到周五白天降水会较为明显。气温总体保持在27~34℃之间,湿度大,体感不太舒适。
高温数据不断刷新记录,为啥这么热?
台风影响还未消,熟悉的高温感觉又回来了。今年为何这么热?上海中心气象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六月,徐家汇站共出现了9个高温日,创下了徐家汇站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6月高温日数之最,历史罕见。7月份上海中心气象台共发布5次高温预警,其中包含了2次黄色预警和3次橙色预警。
不止上海热,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共有2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打破当地7月最高纪录,像潍坊、莱州、昌邑都突破了41℃;安徽、湖北、湖南等地不少地方打破当地7月上旬最高气温纪录。国外也不凉快,法国巴黎高达40.9℃,甚至埃菲尔铁塔都因热膨胀偏移了20厘米。意大利多地也是高温红色预警频发,据意大利卫生部统计,该国27个主要城市中有17个经历高温天气。
今年为什么这么热?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指出,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下了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新高,是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等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全球变暖的长期驱动,高温天增多也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控制有关。副高所控制的地区,天空晴朗,几乎无云,以下沉气流为主。一方面,晴朗无云的天空无法阻挡热情的太阳光,地面接收到了更多的短波辐射另一方面,空气下沉增温,也导致这些地区空气变干变暖。今年副高中心异常西伸至长江中下游,并长期滞留,这导致上海持续受其核心控制,连午后局部雷阵雨的机会都被压制,因此连续高温。
此外,城市化热岛效应成了局部“加热器”。城市化、城市高散热设施的广泛使用,夜间的最低温度居高难下,从而加剧了环境温度的升高。
避开高温时段户外活动,中暑要科学应对
高温来袭,市民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清晨或傍晚,避免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高温时段外出;户外工作者佩戴遮阳帽、穿着轻薄透气衣物,定时到阴凉处休息;居家老人不要过分“捂”或舍不得开空调,保证室内通风凉爽,主动防暑降温;体质虚弱者可以预防性使用一些防暑降温药品;及时补充水分,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食用应季的果蔬,搭配祛暑的凉茶。
高温高湿的闷热天气容易引发中暑,但中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如未引起重视,发展到重度中暑,病情就会急转直下,甚至危及生命。市民如果出现口渴、头晕、多汗、体温升高等就要引起注意,有可能是中暑的表现。这时需要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淡盐水,并进行人工散热。如果出现意识涣散、肌肉抽搐等重症中暑症状,需及时送医治疗。
头图为上海高温。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