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职场人39丨问诊花草,治愈心灵,家门口有了“植物医生”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蔡敏敏,林锦 发布时间:2023-06-29 12:41

摘要: 劳动报推出《宝藏职场人》系列策划报道。

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里镶嵌着精致的玻璃房子。这里是曹家渡社区市民园艺中心,社区植物医生王玉婷每周会来定期“坐诊”。在她看来,养护植物能治愈人心,通过做植物医生得到市民的认可,让她感到无比满足。

“植物医生”要干点啥


王玉婷原先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毕业后从事道路工程设计工作,但在她心中却更喜欢与花草相伴。去年,上海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市民园艺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向有志成为社区植物医生的市民抛出“橄榄枝”,王玉婷果断选择了转型。


她辞去工作,一门心思参加培训,花了半年多时间考取了社区园艺师资质。今年3月10日,王玉婷成为“花为媒”曹家渡市民园艺中心的“植物医生”,每月大概多有20多单接诊量。


叶子为什么变黄了?花瓣上怎么长虫了?今年开的花为什么没去年好?这些都是居民最常遇到的问题。“问题植物”大多为上海市民喜欢养的月季、多肉。“上海比较潮湿,植物容易产生病虫害,看诊时,首先判断可能长出哪些虫菌斑,适合用什么药,再有针对性地给出养护建议。”她表示,养护植物应当顺应它们的自然属性,很多问题其实是浇水过于频繁导致的。


除了“看诊”外,王玉婷还开设了“住院服务”——植物寄养。有些白领将植物长期放在办公室,由于通风不佳,严重掉叶,便将植物寄养在此,借助园艺师的专业照护,为植物做个“综合调理”。


达安花园居民沈阿姨养了一盆长寿花,第一年开花,满盆娇艳让她欣喜不已,可到了第二年,花儿就开得稀稀拉拉。“不知道怎么养,不是干死,就会枯死。”焦急的她来到市民园艺中心求助。见这里阳光好,通风好,园艺师可以根据植物生长情况因材施“浇”,沈阿姨将这盆长寿花寄养在此。几个月后,它又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样子。

记者在园艺中心看到,有人希望能上门做花园养护,有的拿着大盆来要求帮忙换盆。作为社区植物医生,对居民提出的需求,王玉婷都尽量满足。她说,目前来曹家渡市民园艺中心看诊和寄养都是免费的,只收取材料费用。


对于新手,她建议,如果阳光不太充足,可以养一些竹芋类植物,它们喜阴,也比较美观。如果阳光较好,可以选择草花类植物,把水浇透,“养植物耐心一些,它们一定会为你绽放最美的样子!”

年轻人爱来园艺中心


本以为伺弄花草是阿姨爷叔的最爱,成为专业园艺师后,王玉婷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享受这种“慢生活”。在曹家渡市民园艺中心,就常常会看到90后、00后的身影。


而且,年轻一代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品种什么类型的植物,会根据需求自行搭配。比如,同样是秋海棠,年轻人并不热衷温暖的四季秋海棠、靓丽的丽格海棠等常见品种,反而特意“定制”罕见的鳟鱼海棠,这种花花叶奇美,高级清新,被称为“植物界的草间弥生”。王玉婷说:“有些创意要向他们学习,非常有趣。”


曹家渡居民区住着的不少外国友人,也是这间玻璃屋子的常客。王玉婷观察到,不同于本地居民对装饰类中小型植物的喜爱,“老外”偏爱百合竹、高山榕、爱心榕之类的大型植物,甚至将它们视为一件家具,融入日常生活。“这给我一种启发,植物可以是艺术,是家装,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个职业很治愈


据了解,目前上海已全面建立社区园艺师制度,327名社区园艺师实现了街镇全覆盖,建成72座市民园艺中心,每家园艺中心都会针对居民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除了现场“坐诊”,曹家渡市民园艺中心推出的一系列养护、科普微课堂、微讲座、微活动,也很受欢迎。居民无需预约,随时可以来用现有花材、绿植,拼配制作永生花、微景观。逛公园的阿姨、享受下午茶的白领、接孩子的宝妈,都可以来歇歇脚,把这里当做放松身心的驿站。


“这正是我们取名‘花为媒’的初衷。”从植物出发,辐射出各种可能。王玉婷说,情人节,年轻人在这里留下微心愿,互换交友卡片。每天,白领在这里享受“鲜花咖啡杯”,不到20元就可以获得一杯咖啡+一杯鲜花。周一尤其受欢迎,花花放在办公室,能带来一整个礼拜的好心情。


“绿植每一天都有变化,跟养宠物是一样的,养久了之后,慢慢有一种感情的连接。”她表示,通过社区“植物医生”的努力,能让大家的生活慢下来,感受四季变化,感受生命存在,“这个职业真的很治愈!”

宝藏技能带来了什么


慢一点做一件事,很愉悦很治愈


摄 像:朱擎
视觉编辑: 张佳鸣
责任编辑:林锦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