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个师傅|山东大哥凭借一张薄饼“叩开”都市大门,沪漂28年扎根置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发布时间:2024-01-22 13:40

摘要: 日子的变化真切地体现在这张薄饼里。


上海铜仁路,一家山东煎饼店生意火爆。舀浆、摊饼、磕蛋、加料、折叠……老板黄友良的一套动作一气呵成,香气弥漫引诱着无数路人。近年来,山东煎饼逐渐在上海人的“早餐江湖”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黄友良家则是山东沂蒙山区“煎饼村”第一批走进上海的家庭。1996年,他用一张小小薄饼轻轻叩开了都市大门。


一张薄饼“叩开”都市大门


时间一晃到了2024年,黄友良开启了自己在上海卖煎饼的第28个年头。


黄友良的“煎饼黄”煎饼店位于铜仁路与南阳路的交叉口。记者到达时已过了午饭时间,他和妻子胡英还在小店里忙碌。高楼林立的静安区,上班族来来往往,即使是一天中生意最清淡的时段,也陆续不停地有顾客前来买饼,于是记者当天的拜师学艺就在见缝插针中进行着。


“老板,要一个双蛋的饼加里脊,放一点点辣。”“葱花香菜有忌口吗?”黄友良一边应着顾客的点单,一边熟练地在摊饼机上打蛋,摊面糊,铺上土豆丝、脆皮、生菜等夹料,再卷起,不一会儿的功夫,香喷喷的山东煎饼便装袋送到了顾客手中。


黄师傅边给客人做饼边对记者说,饼摊得越薄越好,最好入口即化。


“把煎饼摊好的前提,是搅好面浆,稠稀度最讲究,稠了摊出来的煎饼厚而不匀,稀了薄而不成型。”他说,不仅是面浆,酱、生菜、豆芽,他都追求新鲜,葱花、香菜都要现切,隔夜的东西绝不要。“用啥样的材料对待生意,就意味着用啥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黄友良摊煎饼的手艺是跟着父亲黄守均学的。他来自中华煎饼第一村——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油篓村,黄友良一家也是村里最早走进上海做煎饼生意的家庭。


记者把一勺面糊浇在滚烫的铁板上,学着黄师傅教授的“S”型依样画葫芦用刮板摊开,但没想到看似简单的“把饼摊圆摊匀”其实是个技术活。只见面糊滋滋作响,冒出白烟,才十几秒钟就快速定型,而记者手下的饼不是边缘残缺就是中间漏了,离“圆”差了十万八千里。


“不要感觉练几次就能摊圆了,这个需要熟练度,没有太多技巧性,你要多感受刮板和锅面的倾斜角度,还要控制好力度。”


对着一连作废了好几张饼的记者黄师傅一边鼓励一遍演示,他左手放面糊,右手一个流畅的弧度迅速把面糊摊开,形成一个与锅面严丝合缝的圆,接着摊匀一枚鸡蛋需要10秒,铲碎一块薄脆则只需1秒……这些动作黄友良每天在店里要重复好成百上千次。


“一天差不多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我都有腱鞘炎了。”好在努力有回报,黄友良做的煎饼味道不错,价格也便宜,附近的上班族经常光顾。他告诉记者,来买煎饼的有许多熟面孔,有时不用开口他就知道人家要点什么。“味道很好!”几位顾客一边大口咬着刚出炉的煎饼,一边向记者说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还债来沪闯荡


1996年,黄友良跟着父亲到上海卖煎饼,至今他还存有1997年办理的“暂住人口登记表”,他笑称,这是自己在上海的第一张“身份证”。


当年,因为家庭欠账陷入困境,一家人不得已到上海求生存,父亲选择做起摊煎饼的行当,黄友良则跟着父亲后面帮工。每天凌晨两三点,父子二人就要开始一天的忙碌。


摊煎饼虽然辛苦,却能赚到真金白银。三四年光景,他们不仅还清了10万元欠债,还在银行办下存款。黄友良估算,父亲教会了不下200人学会了摊煎饼,正是村里的人接踵而至,让山东煎饼在上海名声大噪,成为本地人热衷的早餐之一。


日子的变化真切地体现在这张薄饼里。为了迎合上海人的口味,黄友良开始对煎饼做法进行改良,比如用小米粉、小麦粉、玉米粉、黄豆粉四种谷类磨粉做面糊,在煎饼里抹甜酱等。又比如刚开始,人们最喜欢在饼里加肉,可后来,培根和鸡柳又不再流行,豆皮海带生菜等各色豆制品、蔬菜则成了新宠。


黄友良根据顾客需求制作的煎饼。颜筱依 摄


随着黄友良一家的不断努力,煎饼生意渐有起色,一家人在余姚路盘下了一个小店面,终于结束了推着推车四处摆摊的日子。


2017年,黄友良在铜仁路开了第二家“煎饼黄”门店。早上,黄友良照看余姚路店,妻子胡英照看铜仁路店;中午,余姚路店打烊,夫妻二人一起在铜仁路店忙活;下午,胡英会回家休息一会儿;晚上,两人继续一起干到铜仁路店打烊。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现在。


静安寺附近外企众多,也有许多老外来光顾他们的生意,为此,黄友良还专门拜托自己读研究生的表妹把店内的菜单做成了中英双语形式。他的店名下写着一行小字“Pancakes Huang Restaurant”。


“我们对面的店都不知道换了多少家了,我们是一直在这里,从一开始只有一张红纸头招牌,到现在一点一点演变成这样子。”黄友良自豪地说道。


等还完房贷想和妻子出去走走看看


最早,黄友良每天凌晨两点就要起床,到批发市场采购食材。近年来,他尝试通过线上化工具,通过平台“快驴进货“订购,新鲜食材每日准时送货上门,平均每天能够节省2-3小时的采购时间,也不用担心食材质量问题来回“扯皮”。


“省时省力,节省了进货的时间,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刚睡下一会儿就又得爬起来了。”黄友良说,如今每天凌晨5点营业,他只需要4点40分起床,可以多休息一些时间,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煎饼店的经营上。


黄友良表示,自己卖煎饼走得是薄利多销的路线,卖出一张煎饼只赚几毛钱,现在生意虽然还可以,但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压力。之前,店里生意好到忙不过来,黄友良雇了四个员工,并在煎饼店对面租了一间月租两千余元的小屋做员工宿舍,现在,两家店只有自己和妻子在打理,员工宿舍也变成了仓库。


付出总有回报。多年努力打拼下,黄友良攒出一个首付在上海买了房。“现在的生活压力还是很大,但是幸福。有人认可我、来买我煎饼,我们一家人也和和美美的,我就很幸福。”他笑着说。


谈起对未来的打算,黄友良说:“现在我们每天就在这个店里面,像井底之蛙一样,还没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山河湖海,等房贷还完了,小孩稳定下来,我想带我老婆出去逛一逛,去拉萨看一下。我老婆说,我们到哪个城市就在哪个城市做煎饼,就用卖煎饼的钱搞穷游。”


头图为黄友良在做煎饼。颜筱依 摄


摄 影:颜筱依
摄 像:颜筱依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