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消费预警来了!玩法全面升级,这份“避坑指南”一定要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19-10-23 15:08

摘要: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电商大促已经在各大平台拉开帷幕。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电商大促已经在各大平台拉开帷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双十一”除了天猫、京东、拼多多、苏宁易购等头部平台外,还吸引了100多家各类电商平台参与。今年同样是《电商法》实施以来,迎来的第一个“双十一”大促,面对平台商家活动宣传、商品交付时间、快递时效等方面都做了系列的规定,那么,节前如实宣传,节中让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节后高效便捷的售后服务,都将是各大平台需要打好的备战。


为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发布“双十一”电商大促消费十大预警,提醒消费者谨防促销中的各类陷阱,避免“入坑”。


预警一:平台玩法全面升级,可不要被“恍了眼”


今年“双11”预热期间,各家电商平台玩法全面升级,天猫推出“全民开喵铺 瓜分20亿红包”,寺库推出“许愿叽”游戏,游戏过程中,用户通过趣味游戏兑换商品优惠券,积分,现金红包等多重大礼,甚至于签到还可领取大礼包。于此同时,京东拼多多苏宁纷纷推出“百亿补贴”互相钳制,可谓“薅羊毛”的新境界,让消费者剁手更顺利、更优惠。


【消费提醒】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蒙慧欣认为,在平台活动过程中,红包“应接不暇”,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甚至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消费。蒙慧欣提醒消费者,这些平台推出的系列玩法,其主要目的提高消费者活跃度,引流且激活用户,提高用户留存度,另一方面则是宣传推广,激发消费者者购物热情,但也因此导致消费者冲动消费,购物不知节制,在其活动结束,消费者反应过来之后退货退款也会成为售后难题。


预警二:摸清优惠“套路”,谨防被“忽悠”


“双11”期间,价格优惠是刺激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家电商也因此打出促销牌,秒杀、打折、红包、优惠券、预付定金直减等不停歇,卯足了劲刺激消费者下单。然而,部分商品已经偷偷换了“身价”,商家依旧玩起“先涨后降”的套路。部分商家借促销表面让利、实则清库存,甚至出售质量较差的商品。此外,部分商家的预付定金直减的活动,消费者需提前支付定金,如未支付尾款则定金不退。


【消费提醒】对此,蒙慧欣提醒,面对商家的各类促销活动,消费者一定要理性购物,避免因冲动消费落入商家“套路”。对于“先涨后降”的消费套路,消费者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反馈。建议电商平台建立相应的价格保护机制,避免商家虚抬价格。


此外,消费者一定要看清并区分“定金”和“订金”,了解预售规则及时支付尾款,定金一旦支付不可退,而订金原则上可退。


预警三:社交拼购或藏“猫腻”,下单需谨慎


随着社交模式的发展,低价拼购的模式早已不再陌生,除拼多多等拼购电商外,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纷纷推出拼团平台,双11期间各家电商的拼团促销活动此起彼伏但也良莠不齐。


【消费提醒】对此,蒙慧欣提醒,消费者在参加拼团购物前最好仔细查看商品介绍,包括发货时间、退换货服务等,尤其是购买一些大件商品、贵重商品,以防由于售后服务不完善带来不必要的购物纠纷。此外,消费者需谨防低价陷阱,低于市场价多倍的商品要谨慎购买,仔细甄别,尽量选择大型、靠谱的平台进行拼购。


预警四:特价限购、消费返现,与实际不符


在以往的电商大促期间,经常出现某些商家推出特价限购、消费返现等活动,但实际上,商品页面上显示特价商品限购100件,前100名下单的用户消费返现,但实际却是,消费者成功下单后,商家却以已达上限或库存不足等理由拒绝消费者下单,或者并非前100名用户,而无法兑换返现承诺。


【消费预警】对此,蒙慧欣认为,商家以特价限购吸引下单,实际可购买数量与宣传不符的,涉嫌虚假宣传。一般而言,商家打出此类标语主要是为了吸引部分消费者下单,从而提高商品订单量,从而出现类似“砍单”行为,对于特价限购数量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消费者应及时向平台方举报,电商平台一经发现此类现象应对涉事商家做出相应惩罚。


预警五:警惕发货陷阱,避开物流高峰


“双十一”期间,一波又一波的促销活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给商家和物流带来压力,虽然菜鸟网络和京东等都亮出“物流新武器”,投入更多的人力、网点和新技术,但物流慢以及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或将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此外,商家的发货能力有限,面对大量的订单压力,发货慢也将影响用户体验,部分打着“闪电发货”的商家也不能及时发货。


其中,《电子商务法》就对网购物品交付时限和运输中风险、责任承担问题做了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按照承诺或者与消费者约定的方式、时限向消费者交付商品或者服务,并承担商品运输中的风险和责任。但是,消费者另行选择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除外。”


【消费预警】对此,蒙慧欣提醒,大促期间购物消费者需做好物流滞后的心理准备。对于一些急需的商品,提前咨询商家发货时间,对于一些食品类、易腐易坏类商品,最好避开物流高峰。而签收时先验货后签收,对于未经同意就放代收点的物流行为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


预警六:电商专供小心被“套路”


一箱同品牌的纸巾网店便宜一二十元?一件同品牌同款的服装网店价是实体店价的三分之一?一款看似一样的电视机价格相差千元,实则型号仅差一个数字?这背后是品牌“电商专供”在“捣鬼”。“双十一”电商大促期间,品牌商品成为消费者购买的主力军,然而被打上“电商专供”标签的品牌商品消费者需谨慎下单。


据此前国内资深电商维权专家姚建芳研究表明,目前“电商专供”商品存在三种情形,即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盗用品牌,应当区别予以认定。“电商专供”商品虽为统一品牌方生产,但也面临服务短缺问题。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这里的“货”不仅仅指商品质量,也包括商品售价中包括的服务价值。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网购商品享有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因此在服务体系上应差距不大。


【消费提醒】对此,蒙慧欣提醒,在产品质量上“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实际上“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预警七:了解退换货规则,注意售后时效


“7天无理由退货”真的“零风险”吗?不少消费者在退换货时往往会遇到这几类问题:(1)商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售后因没有证据,客服多次推诿不作为导致商品过了7天,之后告知已过退货周期不予退换货;(2)商品本身有问题,退换货却仍需支付运费;(3)一线客服的处理范围及赔偿权利较小,遇到消费者因售后商品造成损失需通过上级进行处理,由于对接和事件大小被推迟处理,导致过了“7天无理由退换货”期限,售后困难。


【消费预警】蒙慧欣提醒,“双十一”期间消费者下单前应仔细了解商品的退换货规则,对于《消法》规定的生鲜易腐、定制等商品以及商家明确规定不能退换货的商品,谨慎下单。遇到商品质量问题时应该保留证据,方便维权,如果是贵重商品从拆开包装到使用最好录入的视频,以防维权之用。遇到客服推诿不处理的,向平台举报或者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预警八:提高信息保护意识,切莫随意“授权”


随着移动购物的发展,多数消费者习惯通过APP下单购物。对于一些从未安装的电商APP,在下载安装时往往会跳出多个对话框,而消费者一般都不会仔细查看条款内容,直接点击“同意”或“是”,这就让商家获取了很多用户的个人信息,有些是购物所必要的,有些是非必要的。


【消费预警】蒙慧欣提醒,消费者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应从正规渠道下载APP,一定要通过应用商店下载而不要通过网络搜索下载,防止落入山寨APP陷阱。


此外,建议用户在注册APP时,注意界面跳出的授权对话框,仔细阅读后再选择是还是否,尽量关闭一些敏感信息的获取权限,如手机通讯录、手机照片、精准定位授权等。如果发现APP过度获取或者非法获取隐私信息,对个人信息安全存在威胁,第一时间截图并保存凭证,并立即向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预警九:小心各类诈骗,不要被“钓”钱


“双十一”电商大促期间无疑又成为了各类诈骗活跃期,各类诈骗如钓鱼木马、中奖诈骗、退款诈骗、货到付款诈骗、秒杀诈骗等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其中包括钓鱼木马链接诈骗、中奖诈骗、退款诈骗、快递货到付款诈骗、“秒杀”诈骗等。


【消费预警】蒙慧欣提醒,消费者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以防落入陷阱;保护自身的信息安全,不要向陌生人透入自己的重要信息;货到付款包裹,要先验货再付款签收;遇到商家虚假促销、霸王条款,以及遭遇各类诈骗陷阱的,消费者可以向有关监管部门和维权平台进行投诉,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预警十:部分消费金融高利息无提示服务费没有发票


大促期间为刺激消费,电商纷纷推出类似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分期乐、惠分期之类的“赊账服务”,而不少平台为鼓励消费者使用消费金融付款给出 了更多的优惠。大部分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分为一次性还款的免息服务以及分期付款的收手续费服务,并且多数标明具体的还款金额。


【消费预警】蒙慧欣提醒,消费者需明白任何的“赊账服务”都需还款,并且不同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分期手续费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平台甚至没有明确标示具体还款金额,待还款时高额手续 费让消费者诧然。目前,多数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对于手续费部分并不提供发票服务,对于一些公司采购行为需要发票的用户需谨慎使用。此外,开通并使用多个平 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容易造成忘记还款,影响个人信用的情况。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春节上海发生消费204.2亿元,...

春节消费大数据:上海苏宁中高端家...

年轻人“就地过年”打算怎么过?电...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