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间,国内大型整车厂产能尚未完全恢复,配套企业普遍面临“部分复工,订单不足”的窘境。是坐等“春暖花开”,还是创新产品“逆流而上”寻求突破?这成为了摆在不少企业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位于安亭镇的延锋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机动车驾驶舱模块、仪表板、门板、控制台模块的合资公司。从复工那一天起,总监查逸文的手机里一下子多了十几个微信工作群。原来,由于疫情的发生,不少主机厂都提出了杀菌产品的需求。客户的需求与廷峰早些年的研究项目不谋而合。早在2016年,企业就有了车载紫外线杀菌设备的研发成果,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量不高,因此迟迟未进行研发成果的产品转化。
疫情发生后,国人对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的卫生安全有了更高的重视,给车载杀菌设备打开了新的市场。照道理,“延锋”这时候应该牢牢抓住商机,把业内首款“车载紫外线杀菌设备”转化为产品,迅速投入新市场,这可是顺水推舟之举。
不过关键时刻,企业却迟疑了。因为考虑到一个现实问题:原来的经营范围内并无此项。而且,因为疫情的影响,企业的产能和订单量都还没恢复,转化研发成果是需要人力、财力的,万一“执照”迟迟办不下来,不仅错失商机,对企业这段时间的经营,无疑会是“雪上加霜”。
安亭镇的镇属招商服务公司——上海国际汽车城经发中心获悉这一情况后,密切跟踪延锋的新研发动向。汽车城经发中心总经理几次上门,亲自做好服务对接,承诺将全力协助企业,最快速度办妥变更经营范围等业务,积极促成新产品在安亭工厂生产。
有了当地政府给的“定心丸”,“延锋”马力全开。企业从北美协调产品样件,亚太工程师团队再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产品优化设计。一头忙着产品设计、验证,另一头,还要忙着寻找各种供应商资源。然而,特殊时期,不少供应商都不开工,同时物流运输也成了难题。延锋的研发团队干脆直接到供应商生产现场去“蹲点”,样件出来后,“人肉”带回。
当看着产品下线、装车,所有的功能一次性点亮,测试结果全部达标,延锋前期产品开发部全球总监李俊岩直言难掩内心的激动,“我们做到了,从设计到下线,只用了14天。”
2月23日,产品研发测试达标后,企业就开始在相关网络平台上开展推广,接到了不少的订单意向。与此同时,汽车城经发中心也加急报送材料。在政府和企业的密切配合下,3月3日,“延锋”成功增加了经营范围,拿到了营业执照,新产品“小延UV”杀菌盒正式投放市场。目前,企业已接到了1万件订单,正在加紧生产。接下来,预计每月产量也将维持在1万件左右。
据李俊岩介绍,这是延锋推出的业内首款车规级深紫外线杀菌盒,看似不起眼的一个盒子,却是车内杀菌的“神器”。把它装在车辆的顶棚位置,工作10分钟即可完成对内饰表面的杀菌,实现99%的病毒灭活率。该产品不仅能运用于家用轿车,对公交工具也非常适用。
科普:车内如何杀菌?
延锋工程师:这个产品目前已经上线销售,B端C端皆可购买。产品采用无损伤式安装方式,匹配市场全系车型。最理想的安装位置是车内顶棚,该位置可以保证车内几乎所有空间在灯头照射区域内。
该产品利用LED光源发出C波段紫外线,破坏微生物机体细胞中的DNA或RNA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而新型冠装病毒属于单链正链RNA病毒。
按照能量计算,使用本产品照射超过10分钟,即可达到杀灭流感病毒的效果。
使用时需在座舱无人的情况下使用,避免紫外线对人体伤害。使用前红灯闪烁提醒乘客离开,超过一定温度自动降温,有效防错同时隔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