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证者:龚浩成
时任职务: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局长、上海证券交易所常务理事
难忘瞬间:1990年,上交所成立;1995年,央行上海分行迁入陆家嘴,浦东真正走上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正轨。
浦东开发、金融先行。正如小平同志“金融核心论”所论证那样,金融一搞活,资金如开闸之水滚滚而来,才有了今天浦东开发的巨大成就。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局长的龚浩成,被称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融改革的“活字典”。他也是浦东在金融领域各项“第一”、“首次”的重要决策者、参与者和执行者。
鲐背之年,向记者回忆起浦东往事,他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然。
上交所表明浦东开放决心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龚浩成正是上交所“三人筹备小组”成员,他记得,为支持浦东开发开放,在给予上海的政策中,有一条即是:允许上海开设证券交易所。
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姓社姓资”的争论没有断过,龚浩成的压力自然可以想象。
他回忆道,当时朱镕基等市委领导征求他的意见,他是这样回答的,“现在有条件上市的公司太少。最好有100家到200家公司具备上市的条件,其中的50家到100家能够上市,到那时建立证券交易所就会水到渠成。”
彼时,上海要加大金融改革的步子,重现昔日国际金融中心的风采,首要工作就是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和建立证券交易所,这是改革中两个最迫切的问题。
建立证券交易所,发展股票市场这项工作尽管有阻力,有一点政治风险,但是上海如果不采取一些深化改革的措施是搞不下去的。
龚浩成回忆:“有一次朱镕基接待香港证券交易所主席利国伟,请教他如何办交易所,结果人家一进门就说,朱市长,你们还搞交易所啊,交易所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啊。朱镕基听完后直接回答,利先生,我们不谈论政治问题,只谈交易所具体手续的工作。”
龚浩成感慨,倘若中央不表态,高层不做出决策,之后的发展肯定举步维艰。最后,朱镕基拍板决定,成立由李祥瑞、贺镐圣、龚浩成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
令龚浩成记忆深刻的是,朱镕基还安抚鼓励他们说:“你们不要怕,出了事我和刘鸿儒负责。”
三人领导小组给上海市政府的报告及朱镕基的批示。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站在今天的浦东新区浦东南路528号的上证大厦楼顶,眺望浦东、浦西两岸的繁荣景象,这位 “上证所”成立前后的操盘手之一这样说道——
“没有朱镕基当年视死如归的改革勇气和闯劲,怎么会有今天浦东、浦西这样的美丽与活力!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轮子,轮子转动了,上海和浦东开发才得以走上了快速道!”
央行发挥“领头羊”作用东迁陆家嘴
1990年,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月,一项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也被提上了日程——从黄浦江边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始,打造一个集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相融合的上海新标志地区。
此时,其率先启动的中心区域虽然只有1.7平方公里,但其中却容纳有5万居民、52万平方米旧住宅、325家单位,以及43万平方米旧的工厂和仓库。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规划建设由此拉开序幕。占地不大、拆迁量却大,但是集中开发,可以形成气候。几年后看,可以树立开发开放形象,浦东浦西都看得见。
在当时的龚浩成看来,它如同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金融城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发展潜力。
他回忆,那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仍在外滩23号办公,一半是工商银行的办公空间,比较公开透明,但是办事效率不高,环境也比较吵闹,人们可随意进出。为支持浦东开发,时任央行上海分行行长的龚浩成做了一个决定,把人民银行搬到浦东陆家嘴去!
具体搬在哪里呢?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赵启正得到消息后给出建议:搬到浦东船舶大厦对面。当时,浦东的地价为1400元/平米,而为了鼓励金融机构的入驻,可以给到800元/平米的优惠价。
后经过各方工作,1991年6月8日,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成为金融贸易区第一个签约进驻单位,同年12月18日大楼奠基。
1995年,位于浦东的人民银行大楼完工,上海分行正式迁至浦东。同年6月18日,人民银行搬迁到位于浦东陆家嘴18号(现改为陆家嘴东路181号)的人民银行新大楼时,场面非常热闹。
一个有趣的插曲是,在新办公楼落成启用庆典大会上,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党工委书记赵启正,区长胡炜前来祝贺,并呈上了一份厚礼——一只雪白干净的小山羊,寓意是人民银行在浦东开发开放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
这也标志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由形态开发转入功能开发。浦东真正走上重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