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费者马先生致电劳动报称,7月末,他在网上下单购买了4袋5公斤装的品牌大米,他打开了其中的三袋,都发现有虫,而另一袋未拆封的外包装上也有虫卵的痕迹。
大米生虫不纳入食品质量安全范围
马先生向记者出示了大米的照片,图片显示,确实有较多的虫卵夹杂其中。
经过记者与商家沟通协商后,商家最终为马先生对所购大米进行了全额退款。大米生虫是否属于食品安全问题?能否获得退赔?消费者购买和保存大米又有哪些注意事项?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进一步采访。
大米生产企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大米在初级加工过程中只是脱壳打磨,并没有经过高温加工。虫卵附着在稻谷上,在湿度、气温适宜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孵化生虫的现象。据介绍,虽然国家对大米仓储制定了相应的规范,但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大米生虫。此外,大米生虫现象和消费者的储存方式、存放时间等也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政策层面并没有明文规定,消费者购买的大米出现生虫情况,就可以按照食品质量问题获得相应的赔偿。
记者发现,对于农产品生虫的现象,食药监还专门发文进行过明确。根据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由于食用农产品所特有的自然属性,使其具有不同于其他食品的特点,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对产品进行外观的基本辨识,购买后需经挑拣、清洗或加热等再加工处理后方可食用。
通知明确,凡是通过挑拣、清洗等方式,能够有效剔除不可食用部分,保证食用安全的食用农产品,像果蔬类产品带泥、带沙、带虫、部分枯败等和水产品带水、带泥、带沙等,均不属于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等情形,都属于特有的自然属性范畴。这也意味着,如果不是发生霉变或其他质量问题,大米出现生虫现象,其本身是可食用的,并不纳入食品质量安全范围。
合理时间和情形内商家愿意予以退换
据上述人士介绍,在实际消费中,也确实遇到过不少消费者购买大米发现生虫的情况。“情形多种多样,也较难界定。不过虽然没有明确的退换要求,从商家的角度,如果消费者购买大米后较短的时间内,生虫现象较重且大米由于虫咬而使形状部分有损,商家一般都愿意为消费者提供退换货。”不过他也指出,消费者退回的大米按规定要做报废处理,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上海善法律师事务所律师秦裕斌指出,大米生虫现象确实较难界定,没有明确的退换标准。“米虫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不是米虫,消费者可以主张退赔。”
而记者致电市消保委得到的回复是,消费者可以与商家先行协商,如果没能达成一致,则消保委方面会有专门的协调人员调查了解情况后,再进一步处理。但是对于如何处理,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没有统一标准。
购买大米尽量不要存放太久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同时,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为此,业内人士建议,商家在销售大米的过程中,也可以对产品的储存和处置进行适当的提醒。
同时,他也建议消费者,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加工的大米,包装袋上应有清晰的大米名称、生产厂名、地址、电话等。选购大米时不宜一次性购买太多,一方面存放时间越长,大米的营养成分会逐渐流失,营养价值变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变质、生虫等风险。“一般一个月内吃完为宜。”
此外,他还提醒,大米买回家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免因储存不当引发发霉。为了防止生虫,也可以在大米里放一包辛香料(花椒、蒜头等),会有一定的驱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