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5个新城常住人口达到360万,要强化人才引进政策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邵未来 发布时间:2021-03-19 10:42

摘要: 至2025年,5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GDP总量达到1.1万亿

3月19日,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市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汤志平介绍,上海“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中,五大新城是重要着力点和发力点。根据建设目标,至2025年,5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GDP总量达到1.1万亿,新城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


2025年常住人口规模达到360万

汤志平说,一般新城的常住人口数大约在30-40万左右,此次提出的目标,至2035年,5个新城要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ロ,基本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这意味着,新城要形成独立综合功能,而不仅仅是纾解中心城区人口。”


根据规划,从建设目标上,至2025年,5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GDP总量达到1.1万亿,新城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


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产业能级上,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城中心初步具备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能级,新城成为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五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公共服务上,拥有一批服务新城、辐射区域、特色明显的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和优质资源,形成保障有力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更加完备。交通出行上,形成支撑“30、45、60”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框架,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环境品质上,形成优于中心城的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打造产业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

根据规划,五大新城建设要全面落实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新定位、新要求,体现新城之“新”。


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表示,要强化产业支撐,打造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以特色品牌园区为关键抓手,形成“一城一名园”。“我们要集聚新型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特色,各个新城之间要差异化发展。通过产城融合、业态融合,突出新城的差异化。未来,想到名园,也就想到了新城。想到新城,就会想到名园。”


他指出,接下来,要强化服务辐射功能,吸引先进制造业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运营平台在新城集聚,促进健康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在新城形成特色功能,加快推动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按照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能级打造新城中心,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商务商业集聚区。

此外,新城还要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打造“一城一意象”的城市名片。通过强化历史风貌保护,推动老城区有机更新,突出新城风貌特色,打造新形象。


完善落户政策强化人才引进


汤志平表示,在支持政策方面,要强化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居住证积分和落户政策。加大对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青年人オ的引进力度,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


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介绍,比如提出针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缩短居转户的年限,实施居住证专项加分等,研究新城社会事业人才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加大优秀教师、医生向新城的流动等举措。在住房政策方面,完善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引导住房在新城合理布局,完善新城大型居住社区功能等方面提出政策举措。“比如要研究建立租购并举、租售衔接的人才居住政策,增加新城人才公寓、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比重。促进住房规划建设与轨道交通建设、就业岗位分布、公共设施配套联动发展,加大住房用地供给,提供多样化居住产品,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他说,要提高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吸引各类人才在新城汇聚。加大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倾斜,提升新城辐射服务能级。构建成体系、高品质、多样化、有特色的新城教育体系,加快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城扩容下沉,引入优质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和专业展演、策划和运营团队,举办高水平展演和专业性顶级体育赛事,形成有影响力、有辐射力的特色功能。另一方面,要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按照优于中心城的建设标准和品质要求推进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提升至85%以上。



摄 影:邵未来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新城官方今天下午发道歉信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