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的数字化转型:优化城市生活,改变就业结构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邵未来 发布时间:2021-05-12 18:18

摘要: 餐厅机器人送餐、出行智慧停车、教育、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设备应用,数字化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上海“十四五”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城市数字化转型正进入发力推进阶段。今年的品牌日期间,不少本土品牌也展示了在数字化领域的转型尝试。这不仅提升效率,为我们的城市生活带来更高效、更便捷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也改变了就业结构,提升了劳动效率。


入住酒店、订球场,无需人工服务


网上订好的酒店,只要到店通过自助设备刷脸,就能快速办理入住,整个过程中无需人工服务,自主操作就能完成,耗时不到半分钟。


记者在华住集团旗下的禧玥酒店前台看到,这里安设了数台“华掌柜”自助一体机。白领李女士早早在网上预订了酒店客房,她掏出身份证在机器上一刷,根据提示进行刷脸后,机器自动生成小票,同时房卡也从左侧的插卡口弹出。据华住集团首席数字官、华住中国总裁刘欣欣介绍,这台设备,可以实现“30秒入住、0秒退房”,在大堂的平均等待时间也从5分30秒减少至30秒以内,免去了冗杂的手续,大大提升了入住及退房的效率。今年五一期间,酒店总计办理自助入住超110万人次,自助入住率达83.4%。


除了入住,在华住旗下酒店,送餐用的是机器人,智能送物机器人能够在全程无人力干预的情况下,把住客需要的物品安全送达。“很新奇,感觉不错。”李女士从机器人的盘子里拿到了刚刚下单不久的一份牛肉面。


类似的高效场景,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开手机小程序,身边的场馆可以实时查询信息并且完成“一键式预约”。不仅如此,运动场馆也变得更“智慧”。 WiFi6、5G、AR、VR等先进技术,以及无人订餐、无人送餐等服务体验,都可能将在全新开放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得到应用。


记者从久事体育方面了解到,未来还会在现有小程序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更多模块,打造覆盖整个久事体育场馆版块的会员系统,引入停车、餐饮、积分、金融支付等更多增值服务。


人工成本降低,服务和管理效能提高


从另一个层面看,当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之时,每个品牌,也会从中受益。


据刘欣欣透露,“五一”期间,其酒店每天机器人送餐达到300-400次,如果全部依靠人工操作,每送一次物至少3-5分钟,这样累积可以节省15小时以上的工作量。具体量化来看,每台“30秒入住”设备能够帮助前台节省0.65个工作人员,送物机器人一天能省0.6-0.8个人,客房的语音机器人能让每个酒店省0.3人。


这些多元的设施,使得企业每100间客房只需要17个员工支持,是全行业最低,而行业内其它酒店的平均水准在25-30人。


技术设备的到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本增效。刘欣欣比喻说,就像公司原本需要一个综合评分80分的员工才能完成工作,现在有了技术手段,只需要招一个50分的员工就能完成工作,并且公司可以按照65分员工的水准支付工资。“一方面,数字化的引入,让我们在基层岗位的招聘需求不像原来那么高,员工的幸福度会相应提升,另一方面,在IT系统的加持和赋能下,员工的工作效率得以充分提升,酒店的人工成本也得以降低。”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不少知名品牌中。以海底捞为例,餐厅引入了 “智能要货”算法预测销量,可以实时跟踪库存,根据每天消耗的食材量,判断补货量,将库存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既减少损耗又保证供应。在选址方面,海底捞与阿里云、高德合作推动了大数据智能选址。据介绍,以前是拓展员到处跑,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来选址。按照此前海底捞平均每1.2天就要新开一家店的速度,拓展员根本没办法一家家现场跑。现在,他们坐在办公室里,点出数据分析屏,智能算法会结合人口密度、人群消费层次、门店分布、周围餐饮和购物设施、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综合评估,就能提高选址成功的概率。


用工结构变化:创造更多技术类岗位


在降本增效的基础上,数字化带来的变化也在企业内部悄然发生。


作为一家钢铁电商平台,钢银电商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大幅提升了这个传统行业的运转效率。集仓储加工、物流配送、数据信息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基于真实交易场景的供应链产品,有效减少钢铁产业链流通层级,大幅提升产业链透明度和流通效率。与此同时,上海钢银也创造了不少新的技术类就业岗位,实现了内部人员结构的优化。


在钢银电商,走进企业一楼大厅,就有一面巨大的显示屏。实时变化的数字,显示着每一笔最新的交易,也是跳动着经济发展的脉搏。钢银电商副总裁徐赛珠指着大屏幕介绍说,目前,上海钢银平台上已经有超过13万客户,日均结算量达到了15万吨左右。


有意思的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钢银的员工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钢银电商市场运营总监魏迪告诉记者,钢银员工最多时达到1300多人,其中有近900人是市场业务服务人员。“他们需要联系客户,为上下游提供对接服务。而如今,随着平台数字化升级,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库存、价格、交易、物流等全链路服务,大大提升了钢材的流通效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来一名市场服务人员只能服务几家客户,现在则可以服务几十家。如今,钢银的市场业务服务人员减少了近40%。相应的,软件开发、平台建设的技术人员数量占比则大幅提升,从原来的几十人迅速增加到200多人的团队。企业在效能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总体用工人数保持稳定,人员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如今,这家诞生于上海,成长于上海的钢铁电商,正积极用创新和技术推动着中国钢铁流通的线上化、数字化、轻量化转型。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政协委员叶炳权、潘江雪:关注残障...

“云上会展”首次落地婚纱摄影展,...

11家主流快递备战双11:进口包...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