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1日,在第13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董事长胡晓炼指出,人民币国际化从初级版演进至升级版,取决于中国金融市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本实现,以及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的融合。
胡晓炼认为应该关注几个大市场。
第一,国内消费大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将加快形成容量巨大、需求升级的国内大市场,巩固和拓宽人民币跨境贸易收付的主干道。一个稳定可信的政策和强有力的实施能力,有助于增强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境外主体接受人民币的意愿。
第二,国内资本大市场。金融开放向纵深推进,为境外人民币回流投融资提供了更多便利,为境外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畅通的投融资渠道。
第三,绿色金融大市场。未来,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可以更加开放,与全球共同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人民币是绿色金融计价结算货币。进一步拓展其跨境应用的场景,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胡晓炼说,现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要功能。人民币国际化起步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过程,市场主体产生了跨境人民币使用的需求。同时,我国经常项目仍然保持着真实性审核要求,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可兑换,金融市场仍是有限度开放,这一系列约束条件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起步发展的背景。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根本作用也是要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全球经济更紧密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胡晓炼认为不必过度解读人民币的国际化,更不能把人民币国际化当成国际对抗的武器。她说,人民币国际化根基在国内。人民币国际化不应是投机交易主导的短期爆发过程,也不能被离岸市场、周边市场的金融炒作所阻挡。它是一个自然的、长期的过程,是中国经济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国际贸易投资互惠互利深化发展的过程。要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所提出的,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的要求,紧紧围绕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到本世纪中叶,随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我国有望形成全球最大、最开放、功能最齐全的金融市场,建成最具包容性和凝聚广泛国际共识、促进全球互利合作的规则制度体系。人民币有望在全球受到广泛的欢迎,可自由使用,成为具有服务全球贸易投资强大功能的、可信赖的国际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