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不到两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正式召开,今年的主题是“智联世界 众智成城”,延续了去年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进行。作为AI行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及AI行业发展的基础支撑,AI芯片成为此次大会的关注焦点。在倒计时之际,记者跟随市经信委,走进沪上人工智能芯片企业,了解行业带路人是如何打破核心技术的壁垒与瓶颈,体现中国芯力量。
国产芯片为AI产业输送养料
在徐汇区云锦路701号的西岸智塔,入驻了众多领先科技企业,上海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就落在35层。CTO刘继周介绍,上海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以鲲鹏计算为核心,融合AI、基础软件等全栈技术,通过技术验证、应用示范、开发生态、人才培养,打造基于鲲鹏和昇腾底座的国产化生态圈,打通“政学产研用”生态闭环,使能全产业伙伴,建设计算产业创新高地。
鲲鹏和昇腾是华为自主研发的两大芯片品牌,在上海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的展示大厅地面,蓝色、黄色交错的光源从代表着鲲鹏、昇腾两大品牌的展示台下“发光”,最终汇聚到生态合作伙伴墙中。刘继周告诉记者,这一设计象征着,两大国产自主芯片向生态树输送能量,为生态发展提供了根基和养料。
在展厅的另一端,展出了创新中心生态伙伴基于国产AI处理器研发的产品和方案。
其中一台酷似“挖掘机”的机器人引起了媒体的兴趣。据介绍,这是一台大规模荒漠恢复治理机器人,它拥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名为“东方青帝”,该台机器人利用卫星定位、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服务技术,能进行全智能自动化种植,由华东师范大学研发生产。机器人搭载昇腾Altas200DK开发者套件,可实现全天候作业,GPS厘米级定位,自动避障和AI智能路线规划等功能,使荒漠种树更高效、节能,已在阿拉善等地的沙漠试点应用。
另一边,创新中心数智交通联合创新实验室孵化的,公路桥隧空间数字化巡检与管养一体化系统,则是国内首个基于昇腾AI处理器研发的。该系统用“视觉传感器+六轴加速度传感器+AI算法”替代传统的人工巡视,可检测6类常见的道路病害、分析出3类专业指标,直接人力成本降低50%,时间成本降低30%,养护决策效率提升30%,是人工智能赋能行业治理能力、提升服务效能的示范应用产品。
产业人才培养是重要职能之一
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高科技人才。数据显示,2019年AI&大数据的人才需求已比2015年同比增加了11倍,数字经济人才缺口巨大。为了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建设“信创X鲲鹏”产业人才支撑体系是创新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
记者了解到,自创新中心投入运营以来,已举办十几场培训活动,承办了2021HDC开发者大会上海分会场,鲲鹏昇腾训练营走进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华师大、华理等高校,累计覆盖企业开发者1200多人,高校开发者近2000人。
刘继周表示,上海数字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是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同时上海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是全国高校和产业人才的聚集地。
创新中心推动建立了鲲鹏课程培养体系,联合上海地区的各类高校编制包含鲲鹏和昇腾架构的教材,开办基于鲲鹏和昇腾架构的实践课程。与此同时,建设鲲鹏人才培养体系,举办“鲲鹏昇腾进高校”及开发者应用创新大赛等活动,提供线上线下专业培训、线下创新孵化营等全方位实用技能培训。
“华为希望通过以上端到端的人才培养方案,为鲲鹏产业培养‘懂技术、能实操’的技术人员和‘懂趋势,会管理’的管理人员,帮助企业打好数字化转型之战,应对智能化挑战,助力企业业务发展。”刘继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