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6日,市政府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上海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根据此前发布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优化税务执法方式、推行优质高效智能税费服务、精准有效实施税务监管、深化拓展税收共治格局和切实强化税务组织保障等6方面28项任务。
试点动态“信用+风险”新型监管
根据此次方案的目标,到2022年,进一步深化拓展动态“信用+风险”监控体系试点、精细化纳税服务试点,巩固提升云化智慧税务建设成效。到2023年,基本建成与新发展阶段税收现代化相适应的税务执法新体系、税费服务新体系、税务监管新体系和形成税收共治新格局,税收征管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到2025年,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全国一流的智慧税务生态体系,全方位提高税务执法、服务、监管能力。
市税务局副局长李俊珅表示,其中,动态“信用+风险”监控体系试点,要以创新监管方式为导向,建立纳税人信用评价、监控预警、风险应对联动融合的管理机制,实现“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分类精准监管转变,做到“对高信用纳税人压减环节快速办结,对中低风险纳税人提示提醒更正差错,对高风险纳税人及时阻断化解风险”。
电子税务局是智慧税务建设的主阵地,依托“数据+规则”驱动,上海承接全国试点任务,积极探索动态“信用+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在与市大数据中心等各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下,共同推进内外部数据资源深挖细掘、智能分析和融合共享,形成智能智慧规则56个、标签146个、指标1129个,为税收业务改革和服务管理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进一步促进了电子税务局改革创新。
目前,动态“信用+风险”监控管理在纳税服务和税收管理业务场景创新方面,已实现138个事项实现智能化审核、自动化办理,同时还形成了14项业务场景式套餐办,有力促进了办税时间压缩、审批环节缩减,大幅提升了纳税人缴费人办税体验和效率。
既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逃避税,又避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让税务监管“无处不在”但又“无事不扰”,使守法者感受公平正义,对违法者保持高压震慑。李俊珅说,例如,在确保优惠政策直达快享方面,已经开始应用AI技术逐步推行税费优惠政策“智能推送+申报即享+事后监督”服务方式。
涉税涉费数据实现汇聚共享
数据如何更好共享?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迎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刘迎风介绍说,根据《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本市按照“应编尽编”“应归尽归”原则,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推进本市公共数据归集和汇聚;建立“三清单一目录”机制,跨部门推进应用场景授权数据共享,跨层级推进区域授权数据落地应用,跨地区推进与国家和长三角平台数据交换。截至7月底,累计共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调用81亿次,跨层级数据落地410亿条,跨地区数据交换26亿次。围绕涉税涉费应用相应数据需求,市大数据中心将依托现有数据工作机制,积极推动相关数据汇聚,支撑好涉税涉费应用建设。
此外,本市已建立“制度、技术、管理”三道防火墙,做好涉税涉费数据汇聚共享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保障。
形成新时代税收征管服务模式
李俊珅特别提到,要充分依托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等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把税务执法、服务、监管新体系建设有机融入政府治理体系,把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发票电子化改革等重点工作有机纳入政务服务管理体制中,最终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新时代税收征管服务模式。
数据显示,今年推出的10大类30项100条便民办税缴费举措中,80%以上已如期落地。
李俊珅说,接下来的工作推进中,将主要聚焦解决“两个一公里”:一是打通税费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协同共治进楼宇、进园区、进街道。今年以来,多元化税费服务共治模式的协同共治正在向全市各大功能区、商圈楼宇推广。全市共设置社会共治点百余个,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集常用涉税事项办理、税法宣传、纳税咨询于一体的税费服务,累计服务全市企业60余万户次、自然人纳税人80余万人次。二是打通政务融合“最后一公里”。全面对接市政府“一网通办”,实现274个事项、16个电子证照接入“一网通办”,40个事项64份资料纳入“两个免于提交”,全市网上申报率达99%以上,不见面办理占比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