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之际,2020年,我国又向国际社会作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承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险业如何助力实现“3060”双碳目标?
10月21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举办、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提供支持的热点对话“保险+再制造:助力‘双碳’战略新路径”在沪举办。
“保险+再制造”无疑为保险“变绿”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认为,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在激励被保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发挥空间。依据被保企业碳排放量或其他有效的环境指标制定差异化的保险费率,有利于实现风险价格和成本的更好平衡,加速整个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如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保险公司将通过第三方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并采取厘定适当的保险费率等方式予以推广,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带动作用。汽车行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零部件制造是资源需求和能源消耗集中的领域,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有力和最直接的措施之一。
再制造可以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升技术性能和服务,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改善产品的生命周期。而保险公司将再制造零部件纳入保险公司理赔体系,不仅能推动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发展,也能为保险业实现减损增效。
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
“《办法》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分水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秘书长谢建军认为,办法》从再制造企业规范、旧件回收要求、技术标准、再制造产品进入市场的管理要求、市场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提出具体管理要求。
上海市经信委节能和综合利用处副处长张敏介绍,2020年上海市再制造业产值约为44亿元。再制造门类非常多,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及其他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硒鼓、墨盒、数控机床等,各个领域都贡献了一些产值。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工业固废专委会副秘书长张沈裔表示,汽车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加强汽车资源综合利用对降低碳排放、完成“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到2050年,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可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