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日,爱奇艺被爆出正在裁员,裁员比例在20%至40%之间,裁员补偿暂按N+1发放。另据新浪科技援引被裁员工说法,此次裁员是爱奇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轮裁员。
连年亏损盈利尚远
会员增长陷入停滞
财报显示了爱奇艺面临的危机。11月17日, 爱奇艺公布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爱奇艺总营收达到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与此同时,净亏损达到17亿元,远超上年同期的12亿元。
财报还显示,爱奇艺的净利率一直在“水面”以下。2016年-2020年年报,爱奇艺净利率均是负数,处于-20%至-30%的增长空间。
盈利还显得遥遥无期,会员增长则陷入了停滞。截至三季度末,爱奇艺的订阅会员规模达到1.036亿,同比下降1.15%,环比下降2.45%。在会员收入已经成为爱奇艺第一大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会员规模增长的停滞无疑令人担忧。
被视频网站视为新赚钱路径的超前点播也偃旗息鼓了。10月4日,爱奇艺宣布正式取消剧集超前点播,同时取消会员可见的内容宣传贴片。
另外,监管政策因素成为今年影响爱奇艺发展的重要因素。先是给爱奇艺带来颇多流量和收入的偶像选秀被叫停,之后,针对付费会员仍需看广告等问题,爱奇艺等视频网站还在近日接受了浙江消保委的约谈和整改建议。
投入高、产出不确定
爆款屡遭滑铁卢
长视频平台亏损,不止爱奇艺一家。放眼整个长视频行业,除了芒果TV,腾讯、优酷等目前皆没有实现盈利。
为减少购买版权的支出,降低对版权剧的依赖,各大长视频平台不约而同走上自制剧的道路。爱奇艺的“迷雾剧场”由此诞生。
2020年二季度,爱奇艺首次推出主打悬疑剧的“迷雾剧场”。《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相继成为现象级爆款,豆瓣评分分别达到8.8分和9.1分。两部剧的爆火,不仅让爱奇艺在资本市场股价大幅拉升,表现亮眼,也让观众为迷雾剧场打上高品质的标签,报以超高期待。
可惜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口碑,没有持续下去。今年,迷雾剧场第二季上线,爱奇艺一口气官宣了5部悬疑剧。然而,虽然配备了超强制作团队,前期也进行了大量宣发造势,该剧播出后却口碑扑街,豆瓣开分6.2,收官时评分更下滑至5.7。
《八角亭迷雾》失利后,随后播出的《致命愿望》再次遭遇滑铁卢。一边是自制剧质量不佳,另一边,爱奇艺的内容制作成本却居高不下。前文提到,根据Q3财报,爱奇艺内容成本占营收成本已接近7成。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爱奇艺的内容成本占比一直保持在70%左右。而对比国外的奈飞,2020年其内容成本占比已经降至43%。简单来说,持续打造爆款并非易事,投入高,产出不确定,这是爱奇艺的困境,也是长视频行业的困境。
营收模式过于依赖广告
短视频挤压生存空间
短视频的蓬勃发展则在最近两年挤压了爱奇艺的广告收入空间。从市场规模、用户规模、使用时长等数据来看,在长短视频之争中,短视频已然占据了优势地位。根据《2020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下半年,短视频应用的日均使用时长已经超过长视频,成为网络视听应用领域之首。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典型互联网媒介广告收入占比中,抖音等短视频广告收入占比共有42.2%,仅抖音就占了三成,而长视频平台广告收入一共占到12.6%,爱奇艺占比仅为4.5%。
事实上,优酷、腾讯等平台也都有类似的麻烦。以爱奇艺为代表的长视频面临的挑战本质上还是自己的业务模式问题,短视频不过是加速这种问题暴露的因素。
高的创服合伙人、视频行业观察者金叶宸曾这样表示,长视频平台在目前的格局下盈利遥遥无期,除非它们能够承受MAU(平均月活跃用户)和内容采购量的双重暴跌来换取短暂的盈利。
总的来说,长视频平台近年来被短视频冲击强烈,其用户的总时长被切割,用户黏性下降。且其营收模式过于依赖广告,而广告商则更倾向于转换直观的直播带货。无论流量还是收益上都在流失的长视频平台,在影视剧版权费被当年的争夺战过度太高、新的盈利场景尚未打开的同时,确实进入艰难的至暗时刻,裁员是一个最容易达成的减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