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作为商业大都市,开社会风气之先,率先接受了新式的短发,短发一时成为了摩登女性的代表。但现在再观察女性的发型,能明显感觉到短发远远少于长发。事实真的如此吗?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理发师:长发更为流行
近日,笔者在地铁7号线上观察到,100位女性中只有31人是短发;走进位于昌平路的东森造型,店里的四五位女性顾客均是长发或锁骨发。据理发师黄先生介绍,长发或锁骨发是多数女性最喜欢的长度。
笔者走访的5家不同价位的理发店都表示,来剪短发的顾客要比长发少。“来剪‘学生头’的学生都很少了。”Z.D理发馆的理发师邹先生说,现在大家选择发型比较多元,但女性还是留长发的较多,因为长发能做更多的造型。
女性的发型也与年龄、职业有一定的关系。某连锁快剪店理发师李先生告诉记者,剪短发的女性大多是商务人士或者老年人,她们追求干净、利索。笔者在地铁站统计到的短发女性,有不少人已经有了白发和皱纹。
但不少年轻人却觉得,短发虽然看起来好梳理、洗头更方便,但日常打理却有些麻烦,而且对个人形象要求较高。说起剪短发,她们有许多吐槽:
“短发扎不起来,总是挡眼睛;长发做家务、带孩子更方便。”
“短发夏天比较热,而且不好打理,需要用夹板拉直。”
“剪短发总是‘翻车’,不‘翻车’才是少数。”
“短发太考验脸型了,不适合我。”
“短发不百搭,穿裙子像男的。”
……
为什么现在女性尤其是年轻人不再青睐短发,从大家的回答可见一斑。虽然影响发型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但被提及最多的还是“要经常修剪”和“不方便”。除了审美差异,或许经济和时间成本才是很多女生不选择留短发的原因。
理发贵、剪短发更贵
“为了保持发型需要经常去剪,对于不喜欢去理发店的人来说很痛苦,我真的不喜欢很多理发店的氛围。”短发基本一个月就需要修剪一次,丁女士为了减少去理发店的次数选择了留长发。
不愿意去理发店,因为理发店的价格和理发师的推销话术会给她带来负担。
在上海,理发究竟有多贵?笔者常去的一家位于闵行区的连锁理发馆,最低价格从两三年前的39.9涨到了58元,市中心理发店的“洗剪吹”项目更是普遍88、98元起步,店长剪发更是高达680元。
“这个价格是为了引流,让顾客觉得办卡能便宜一半很划算。”李先生告诉笔者。他曾在美发店工作,但因为受不了业绩压力来到了快剪店。办卡储值后虽然理发便宜了,但至少500元起的储值服务又给丁女士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还让她时常担心理发店会不会卷款“跑路”。
邹先生也承认:“愿意花五六百在剪头发上的人还是少数。”愿意每个月拿出这笔钱的人就更少了。据笔者了解,学生和刚工作的年轻人能接受的理发价格普遍在30元左右,但她们也不愿意每个月都付出这笔钱,平均三个月才会去一次理发店。所以从经济上考虑,她们更喜欢留长发。
为了省钱,短发的宋女士也尽量减少去理发店的次数。在上海读书的宋女士觉得学校周围38元的理发价格有些偏高,因而她只有假期回家才会走进理发店:“老家便宜的Tony给我剪好定了型,回学校后我就几乎不去剪发,全靠自己修修补补。”
在一些小城市,不错的理发店只需要15-20元。而在上海,30元的价位基本只有一些快剪店可以选择,但快剪店剪出来的短发往往与图片效果存在较大的偏差,因为剪短发比长发有更多的细节需要处理,需要更多的技术和时间才能处理得自然柔和、做出纹理感。
快剪店的理发师并不缺乏技术和审美。从业16年的李先生一眼就能看出来笔者的头型哪里尖、哪里凹,可以用头发去修饰,但平均每人10多分钟的快剪让他在剪短发时难以照顾到细节。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美观的短发比长发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疫情+高温导致短发“小低谷”
被封在学校近四个月的时间让宋女士放弃了留了20多年的“波波头”留起了长发,“以前一直留不起来,因为头发长到一定长度就没了型,还扎脖子,就忍不住自己剪了,但是疫情让我改变,反正被关着戴着口罩也不见人,就任由头发野蛮生长了,结束封控后发现头发正好长到过了那个时期。”宋女士说出了一些短发女生疫情后扎起了头发的原因。
“不是说只有女士,男士也把理发周期延长了。”从业18年的理发店店长邹先生告诉笔者,一般短发一个月需要到理发店修理一次,但疫情之后很多客户将周期延长到了两个月甚至更久,也就将短发留成了中长发。
经济学中有一个“口红效应”,指在收入下滑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减少大笔支出,反而会倾向于消费一些支出小、但会让自己感到轻松快乐的消费品,如口红或者电影、网络游戏等文娱产品。对大多数女性来说,剪头发、做造型让自己从“头”开始焕然一新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因而理论上,“口红效应”对于美发行业也同样适用,那为什么顾客的理发频率反而降低了?
上海的高温和疫情反复是重要的原因。“一个是有的人还不放心来理发店这种人流密集的地方,还有一个是天热大家不愿意出门。”李先生告诉笔者,以前店里的三个理发师基本从早忙到晚,但最近因为天气炎热,白天基本没有人来理发。
“我自己剪头发有半年了,开始是因为封校,后来发现自己比Tony剪得好。”不喜欢进理发店的丁女士在疫情期间跟着网上的教程学会了自己修剪刘海,慢慢地学会了剪头发,因而解封后对理发并没有太大的需求。
另一方面,正如经济学家吴晓求所说:“消费的扩张是以收入增长、就业保障为前提的。”延长理发周期,“跟顾客的经济情况应也该有关系。”邹先生根据顾客的消费情况猜测。他所在的理发店较为高端,主打私人订制造型,但疫情后顾客到店消费额度也降低了不少,通常只会选择100元上下的剪发,很少会选高价位的服务,提起充卡也多婉拒:“下次,下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