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在农银大厦联合举行“辉煌巨变这十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喜迎党的二十大”新闻通气会。十年来,上海银行业资产和银行贷款增长均超过140%;保险深度从4.08%上升到4.56%,保险密度从3421元/每人上升到7917元/每人,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风险保障。
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上海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李虎在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银保监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和考察上海时的重要嘱托,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断推动上海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为上海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立足“四个放在”、强化“四大功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打造服务实体经济的“上海高地”。积极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制造强国建设,8月末辖内制造业贷款1.23万亿元,贷款余额增长96%。推动成立中国集成电路保险共同体,已为12家集成电路重点客户提供保障金额近7千亿元。打造大都市型普惠金融,7月末全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8000亿元,年均增速超30%。面对今年以来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截至7月末,累计投放纾困融资金额1741亿元,间接为260多万人提供就业支持;累计投放无缝续贷6000多亿元。
形成人民金融底色的“上海典范”。在全国率先开展并持续规范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风险提示的“双录”工作,成立国内首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行业纠纷调解中心,累计完成调解3.41万件。成功上线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为上海市民减轻医疗费用负担超11亿元。稳妥有序推进上海车险综改实施工作,近九成消费者享受到车改后保费优惠。制定“10+N”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截至6月末辖内新市民贷款余额608亿元,提供新市民保险产品风险保障超6000亿元。
树立深化改革开放的“上海标杆”。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在沪集聚,目前上海共有外资银行保险法人机构超过50家,外资省级分支机构超过100家,外资银行保险代表处77家。辖内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全国占比超五成,专营机构资产规模较十年前增长近6倍。同时,首创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通过创设自贸区创新监管互动机制、推动成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等举措,支持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联合苏、浙、皖、甬四局制定协同授信业务指引,会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办公室等单位,出台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服务方案,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
十年来,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始终牢记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通过聚焦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推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科创金融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助力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在机构布局、产品服务、金融生态建设上取得一系列突破。
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战略布局上,发挥集团优势,围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浦东引领区建设,第一时间出台行动方案,设立总行级“三大业务中心”,及时推进示范区、新片区乃至浦东地区的机构改革,提升机构经营能级,加大战略性资源投入。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全力服务浦东引领区建设,以浦东引领区建设为核心牵引,积极支持相关重点客户和重点项目落地,先后支持中国商飞公司实现民用飞机产业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工程、特斯拉超级工厂建设等。同时,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不断丰富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服务工具箱,先后落地多个长三角一体化专项授信业务。
太保财险上海分公司主动融入上海“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战略,充分发挥保险社会“稳定器”作用。助力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更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新片区规划建设与服务配套,疫情期间首推针对临港新片区的普惠保险产品——临港新片区企业复工防疫保险;深度参与临港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建设,全面支持科技产业发展。
践行人民金融服务社会民生
十年来,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始终坚持金融为民初心和人民金融理念,持续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不断强化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加速推进适老化金融服务,全面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
针对老年消费的金融服务需求,上海银行深入打造“适老、为老、惠老”的养老金融服务模式,持续推进养老金融升级发展,从智慧化、适老化、数字化等方面,加速推进养老服务,协助养老客户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开展全方面网点适老化改造,形成由2家“养老特色网点”、32家“敬老服务网点”、300余家适老服务网点为阵地的线下服务网格。目前,该行敬老卡发卡量已突破100万张、金融社保卡发卡量突破200余万张。
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创新线上小微特色融资产品,推出“抵押e贷”,满足小微客户贷款期限长、随借随还的需求。十年来,该行研发小微特色产品20多项,不断提高小微客户的贷款可获得性、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