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论坛暨2022年虹桥HUB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召开。
本届大会以“开放享未来”为主题,以“开放看枢纽,枢纽在虹桥”为主线,全球顶尖学者与产业领袖在此针对新格局下的双向枢纽建设开展集中研讨,围绕国际环境、区域开放、合作态势等角度,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在全球开放新格局下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开放和枢纽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城市为什么会发展?人们为什么会选择从人口密度低的农场农村地区搬到人口密度高的地方?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给出的答案是:汇聚于枢纽是人类的本性。
在《开放经济与枢纽发展的双向赋能》主题演讲中,托马斯·萨金特指出,开放能够加快思想和技术的扩散和传播,加速新应用的开发以及现有思想和技术的应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增加可用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他以自己为例说明开放的意义:“现在大家看到我的衬衫和领带都是由中国制造的”。中国的开放亦会使外国人受益。
而枢纽,则是人们彼此互动交流的地方。人们在此相互竞争、交流思想、争论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思想。开放和枢纽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
“数百年来,城市一直是商业、金融和思想的中心,”托马斯·萨金特进一步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如今城市会随时间而改变,枢纽也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曾经的商品生产型城市会转型为创意型城市——比如帕罗奥托、纽约、上海和北京。”
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双向开放、双向联动”是虹桥在“双循环”战略下承载的重大战略使命。对此,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建言上海致力提升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功能,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双向开放、双向联动”枢纽,打造引领长三角、联通全国各地、链接海内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枢纽集聚创新要素,推进高质量发展
“15年前,几乎没有人联想到自行车、精密机床和智能手机制造商之间的关系。然而,现在我们了解到高端自行车使用的碳纤维材料、用于精密工具的马达和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共同催生了蓬勃发展的无人机产业。”新开发银行行长马可(Marcos Troyjo)以此为例,指出供应链集聚在一个枢纽时,它们基于创新进行的互动和整合可能会带来的额外益处。
马可指出,枢纽让经济要素聚集得更紧密,进而可以享受规模收益增加带来的益处;与此同时,不同供应链在同一个枢纽中横向互动、培育交叉,不同背景的企业家、研究人员、金融家、官员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在此汇聚,枢纽可以实现更多创新。证券交易所、复式记账、工厂系统、装配线这些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方式带来根本转变的超前想法的诞生都与历史上的商业、生产枢纽有关,因此,制造枢纽也是“智造”枢纽。
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表示,其多家被投企业选址在虹桥火车站附近,原因是“与长三角各个主要城市谈合作、做项目,只要一两个小时,当天就可以来回”。在企业的考虑中,缩短“商务距离”、省下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创造价值中来。
“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过程就是增强城市集聚效应的过程,集聚效应就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指出,在吸引全球生产要素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推动创新,依靠各种各样的创意、供应链、先进技术等中高端的有利于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素,充分吸引人才。
“在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应用是相互融合的,往往在市场上已经产业化以后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也是基础研究的前沿性课题,而且这些成果本身就可以快速产业化,在市场上形成很强的竞争力。”刘世锦建议,虹桥中央商务区应该形成一个产业创新和国际一流人才的高地,依托上海高校、高水平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应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培育、推动和发展新的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