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容无意之过、给予改正机会。上海正在进一步完善“免罚”清单制度,让“有温度的执法”更好助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据统计,2022年1月至今,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已对1404家市场主体不予处罚,免罚金额累计超1.16亿元。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只有具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才能绘好超大城市治理工笔画”。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领导在大走访大排查中正是本着这样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自我加压,听取市场主体呼声,持续为行政权力做“减法”,为上海营商环境做“加法”。
“处罚+教育”为原则
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
自2019年3月至2022年7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相关部门前后出台三版《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三份清单共包括50项市场监管领域免罚事项。特别是2022年7月,《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三)》进一步完善“免罚”清单制度,成为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大走访、大排查工作为市场主体解难纾困的一个典型例证。
“有一组数据,是自第一版清单发布,截至2023年1月6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免罚清单》的规定,已经对5057家市场主体实施了免罚,按照法律规定的最低罚款金额计算,免罚金额达6.4亿元,让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政府有温度的执法。”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法规处副处长钱敏华透露。
2022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走访、座谈听取企业代表、法律顾问、基层执法部门等相关意见建议20余次。
一方面,要求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坚持“处罚+教育”的原则,根据实际对市场主体采用指导约谈告诫等措施,让执法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场监管行政处罚系统平台、建立基层免罚信息定期反馈机制等措施,提高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按规执法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推进包容审慎监管
让企业感受“执法温情”
“在保护企业商誉、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也融洽政企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清单实施三年来,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包容、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发展环境,在纾解企业困难、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执法效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不断促进精细化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钱敏华说。
通过《免罚清单》,对首次违法、“无心之失”给予宽容,让企业放下包袱,集中精力致力于自身发展,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小微企业,普遍对市场监管部门给予企业改正机会,使企业不会因无心之失导致商誉受损、负担加重给予积极评价。
例如,一区市场监管局对某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使用“绝对化用语”广告立案调查。根据《广告法》的最低罚款限度,当事人也要承担高达20万元的罚款,对于一家中小企业无疑将产生严重影响。根据清单,本案符合不予处罚的情形,区局遂对当事人作出不予处罚决定。
“在得知自己不被行政处罚后,当事人特意向市场监管部门制作锦旗并递交感谢信。表示将以守法合规经营回馈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温情。”钱敏华告诉劳动报记者,又如某企业在刊登广告时涉及了专利产品,但未标明专利号,考虑到该企业确实有合法有效的专利证明且系首次违法,市场监管部门也根据清单给予了“免罚”。
提高执法精细化水平
确保清单执行落在实处
“什么情形才可以免罚?传统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更多侧重于罚款方面从轻或者从重的控制,但较少对不予处罚情形做出明确规定。”钱敏华告诉劳动报记者,《免罚清单》填补了传统处罚裁量基准的这一空白,通过统一免罚的实施标准,明确执行依据,使免罚有据可循,有据可查。
“有个别市场主体以为免罚就是没有任何责任,事实上,免罚不是免责,适用免予处罚的市场主体必须及时纠正,消除危害后果,做到依法规范经营。同时,对于执法部门而言,免予处罚并非免除调查取证的责任,执法机关需要更加重视证据、特别是是否符合免罚要求的证据的收集与固定。”钱敏华指出,《免罚清单》发布后,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制定出台配套实施细则,统一《免罚清单》执行标准。
此外,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根据执法实践需要,对行政处罚系统平台改造升级,依托执法平台,开通免罚案件专用通道,推进系统上下级纵向、区域间横向的信息共享,确保清单执行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