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离生活并不遥远!汽车、建筑、啤酒……衣食住行背后的碳中和技术亮相首届碳博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3-06-11 18:47

摘要: 首届碳博会,国内外近600家企业带来了低碳交通、能源转型、循环经济等领域最新的成果和技术。


2060年才能实现的碳中和目标看起来离我们十分遥远,碳账户、碳交易等术语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距离。那碳中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


6月11日,“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开幕,国内外近600家企业带来了低碳交通、能源转型、循环经济等领域最新的成果和技术,其中不少展品都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开着清洁环保的新能源车上下班,在低碳节能的绿色建筑中办公;下班后与家人在公园里散步,漫步在环保砖铺成的小道上,或是与朋友小酌一杯“碳中和大麦”酿造的啤酒;晚上回到家中,照明所用的电能来自屋顶的太阳能板……这样的生活在当下已然可以实现。


低碳出行为城市减碳增绿


提起生活中的节能减排行为,绿色出行是不少人的第一念头。穿梭在碳博会场馆中,见到最多的就是汽车品牌,仿佛一个小型的新能源车展。


“2022年,消费者通过使用特斯拉的产品减少了大约134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形象的来说,相当于种了1.26亿棵树。”特斯拉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特斯上海拉超级工厂也在践行节能减排,生产中90%的废物被回收利用,单车制造过程中减少了30%温室气体排放和15%的用水量。


观众在特斯拉展台体验新能源车。颜筱依摄影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2022年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数据显示,我国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达到12亿吨,相比较传统汽油车,纯电动汽车碳排放能减少43.4%。为鼓励新能源车的使用等低碳行为,中国太平洋保险还推出了太保碳普惠小程序,新能源车置换、纯电车的行驶里程都能兑换“碳积分”,换取充电、洗车等服务。中国太平洋保险太保碳普惠项目组项目经理陶磊介绍,该应用上线不到一个月,用户量已经突破万人。


当然,公共交通工具是实现绿色低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天乘坐地铁下上班,或许你减少的碳排放,已经相当于在上海种下了一棵树。


笔者在申通地铁集团展台了解到,与传统公共交通相比,上海地铁运营三十年,实现了同等运量下节约标准煤10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66万吨,相当种植森林830平方公里,其面积覆盖从虹桥商务区到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整个上海中心城区绰绰有余。


钢筋水泥也能建设“绿色森林”


“生活垃圾制成的砖块竟然这么重、这么结实!”第二工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施雨莹在上实集团展台,拿起一块生活垃圾在发电厂焚烧后的炉渣制成的环保砖后惊讶地说。


因为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垃圾回收的研究课题,施雨莹与两位同学特意来到碳博会寻找灵感。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环保砖块是炉渣经过废旧金属回收、净化等综合处理后,形成的无害化建材,可以用于公园、广场地面的铺设,强度、透水性等性能优良,在临港已经落地应用。


除了环保建材,上实集团展台还展出了一幢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超高层建筑模型。这座从设计、建造到运营都贯彻了低碳理念的“浦西第一高楼”将于2030年建成。


图为北外滩91街坊项目沙盘。颜筱依 摄影


事实上,低碳、低能耗的“绿色建筑”在上海已不是新鲜事物。上海璀璨城市中心是我国首个模块化零能耗建筑,崇明花博会是我国首个碳中和园区,临港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是中我国最大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G60 科创云廊则把光伏方阵与建筑构融合,实现了利用太阳能清洁能源为建筑提供部分电能……相信在未来,“零碳建筑”进入生活是可以实现的愿景。


啤酒背后的碳中和科技之力


不仅能源化工企业、车企、建筑公司等碳排放大户在展会上秀出了自己的减碳目标和前沿技术,快消行业也向观众们展现了一支口红、一杯啤酒背后蕴含着的碳中和科技之力。


在畅饮啤酒时,你有没有想过酿酒过程中产生的酒糟、废水去了哪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该如何处理?倘若你手中的百威啤酒来自武汉或锦州,那就是一杯来自碳中和酿酒厂的“碳中和啤酒”。


碳博会上,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的展台上没有啤酒,取而代之的是以废酒糟为原料制成的植物基皮革做成的衣服和手提包。“我们与上海的一家初创公司合作,让废弃物和资源再生成为一种新时尚。”展台工作人员张楠补充到,“没有这种工艺之前,我们也会用绿色环保的手段将酒糟回收再利用。”


以酒糟为原料制作的“皮衣”挂在展台墙上。颜筱依 摄影


在生产中,百威通过购买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和技术,在武汉建成了啤酒行业第一家碳中和酿酒厂。此外,百威还建成了中国区第一家污水零排污工厂、亚太首家零废酿酒厂,并于今年开始探索“碳中和大麦”的种植,从源头到生产、包装、运输各个环节,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头图为工作人员向观众介绍运用了“绿色技术”的产品。颜筱依 摄影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