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正式开幕,为期三天。本届上交会设置主题馆、能源低碳技术、数字技术、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及服务五大展区,有近千家企业前来参展。上交会首日,劳动报记者带你领略一批最新技术成果。
eVTOL行业首次亮相上交会
在“科技创新&活力张江”展区的空中出行创新企业御风未来展台,其展示的2吨级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M1的1/2缩比模型机,成为了上交会现场的一大亮点。M1极具美感的造型和现场营造的未来感的科技场景,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打卡拍照。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上交会自开办以来,全球最新的硬科技赛道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相关企业首次参展,并且还是一家中国本土公司带来了自主研发、全国产化的“黑科技”产品。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御风未来旗下的这款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M1,是一款拥有20个旋翼的复合翼飞机,使用绿色无污染的纯电能源让飞机更安静更安全。5座载人设计、可高效飞行250公里、巡航速度达到每小时200km,未来将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
目前,这款飞机已于今年3月在上海下线,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地面测试,并将于近期实现首飞,相关的适航取证工作也在同步推进中。首飞成功后,这款飞机将成为我国首架自主研发、全国产化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电动系统、飞控系统、复合材料等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完成中国企业在全球eVTOL赛道“全国产化”里程碑式的突破。
御风未来CEO谢陵向记者表示,“在飞行器最核心的‘大脑’飞控系统上,我们团队坚持自主研发符合适航标准的国产飞行控制系统,一方面确保eVTOL安全性,另外一方面牢牢把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未来有望弥补国内高安全性eVTOL飞控系统的空白。”
在飞机的”骨架“和”皮肤“上,即飞机的机身复合材料上,谢陵直言,御风未来的这款飞机使用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将带来更低的经济成本优势,未来有望真正实现”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
“未来在家门口、办公楼顶等地,都可能有一台eVTOL正在等着你,乘坐eVTOL的价格也将会和现在乘坐出租车的价格差不多或者稍微贵一点,但时间会节约很多。”谢陵说。
各类智能机器人更贴近应用
创立于2015年的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协作机器人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本次展会,遨博将携两款非工业应用产品亮相现场。其中按摩机器人运用3D结构光和力反馈等多维感知功能,可与人体肌肤零距离接触,为人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按摩体验。
“这款机器人所带来的点阵按压,一次可相当于人工按摩40次左右的效果,且能够定制设计按摩范围及按摩轨迹,并可随时调整轻重力度和各种针对性的功能模式。”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姚志强告诉记者,该款机器人主要面向中高端美容院及理疗店等场所,针对美体、塑形、理疗等用户的诉求。其单次使用价格通常在200元左右。
而遨博带来的农业采摘机器人则在推动智慧农业领域扮演果蔬采摘工的角色,采用”手””眼””脚””脑”复合型机器人系统,通过大数据监控果蔬成熟度,柔性摘取末端可根据不同品种果实进行采摘,充分体现协作机器人在柔性化应用场景的多领域拓展。
钛虎机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机器人高端硬件与机器人整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在今年上交会上,钛虎展示了自己在机器人硬件方面的能力。
比如有专为机器人开发的专用硬件,小身材、大能量,软硬件制式统一,可直接搭建,特殊需求钛虎亦可按需定制。
在当前业内为标准件组装的背景,钛虎在减速器与电机等核心零件上做了多项创新,为人形机器人与外骨骼所研发,在体积与重量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同样扭矩下,质量比业内最小的轻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厚度大幅减少,结构更为紧凑。
突破“卡脖子”的医疗技术
医疗技术展区也是历届上交会上的热门区域。作为全球泛血管介入精准诊断领域的领军企业,上海博动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定量血流分数检测仪(QFR),是中国首款获批的国产冠脉功能学FFR产品。
该产品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被大型RCT研究证明的影像计算FFR技术,突破欧美的“卡脖子”技术,在国际上首创了基于介入影像的冠心病精准诊断和冠心病介入手术导航。
冠脉CT血流储备分数系统(CT-QFR)则是中国完全自主原创、国际首创产品、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成果,可以基于无创冠脉CTA图像快速计算血流储备分析,无需增加额外检查,在进行有创冠脉血管造影检查之前,对于患者的功能性心肌缺血情况进行评估。
唯迈医疗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展示了其全新一代落地式七轴智能平板DSA——“极光”,是国产首台获得NMPA和欧盟CE双重认证的DSA,填补国产高端DSA市场空白。
还有ETcath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是一套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颠覆了传统介入手术过程中介入手术医生需要穿着厚重的铅衣暴露在X射线危害下进行手术的模式。
医生无需在手术室内即可完成介入手术,免除X射线危害的同时,只需坐在操控室操纵机器人完成手术,减少医生站立时间,防止手术疲倦,并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头图为上交会现场。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