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8日,2023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开幕。这也是时隔四年之后,MWC上海首次完全以线下形式回归。在为期三天的展会中,来自全球电信生态系统的领导者齐聚一堂,探讨影响未来互联发展的主要趋势。
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6.5亿户
截至2022年底,全球5G连接数超过10亿。GSMA首席执行官John Hoffman透露,根据测算,今年仅上海这座城市,5G流量在网络流量中的整体占比有望超过60%,而这只是“行业快速发展用例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开幕当天,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当前,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蓬勃发展,已成为驱动金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加速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引领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赵志国表示,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已取得显著的成效。“首先,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284.4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了6.5亿户。其次,技术产业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涵盖基站、终端、芯片、核心网的完整产业链。三是融合应用呈现蓬勃的态势。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一批民生应用全面发展,5G网络、千兆光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融入制造、电力、交通等60个国民经济的大类。”
5.5G是5G网络演进的必然之路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在大会上发表了“拥抱5G变革”的主题演讲。
孟晚舟提出,面向未来,新应用、新终端层出不穷,5G新通话、裸眼3D等带来沉浸交互式体验;“物超人”时代,移动网络从过去服务于人,发展为服务于物,并沿着服务于生产持续精进。5.5G是5G网络演进的必然之路。5.5G网络下行万兆、上行千兆、千亿联接、内生智能的网络特征已经明确,从5G到5.5G,将更好地匹配人联、物联、感知、高端制造等场景,孵化出更多的商业新机会。
目前,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网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信部此前表示,我国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跨越。而就当前行业发展现状来看,5.5G,又称5G-A(5G-Advanced),被普遍认为是5G走向6G的中间过渡阶段。
记者了解到,5.5G首个标准将于2024年上半年冻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此前指出,5G-A3GPP首版本(R18)即将冻结,这意味着5G-A技术与应用的融合创新不断推进将催生出新的数字生态产业。
孟晚舟表示,未来智能世界的数字基础设施将会跟社会、生活、产业深度融合,它不是单点技术的演进,而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复杂系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需要有系统的思考和设计。
第一是技术整合能力。通过全局、跨域的系统性设计和创新,实现云、管、边、端的协同;软、硬、芯、算的联合优化;应对因千行百业场景不同,而带来的解决方案复杂性的挑战。第二是管理变革能力。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变革,需要重构一个组织的人、事、物、理,以前瞻和开放的管理思路应对未来挑战。
中国率先将6GHz频段划分用于5G/6G系统
大会期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也发表了对6G技术的看法。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则认为,对于6G技术的演进,要聚焦逼近“香农极限”的下一代通信技术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新型网络架构、通感算一体、智慧内生等关键技术,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
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表示,中国联通未来将聚焦6G网络,围绕6G网络全面布局,在智能超表面、太赫兹通信等关键领域开展研究与试验,并与合作伙伴携手共商共建6G网络标准。
在6G网络架构中,空天地海一体、通感算一体、数字李生、智能内生等是实现6G愿景最的关键技术方向,但是如何将这些潜在技术有机融合形成6G网络的总体架构设计还在探索阶段。
6月27日,工信部发布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本次《划分规定》修订中,工信部率先在全球将6425-7125MHz全部或部分频段划分用于IMT(国际移动通信,含5G/6G)系统。
其中,6GHz频段是中频段仅有的大带宽优质资源,兼顾覆盖和容量优势,特别适合5G或未来6G系统部署,同时可以发挥现有中频段5G全球产业的优势。此次以法规形式确定其规则地位,有利于稳定5G/6G产业预期,推动5G/6G频谱资源全球或区域划分一致,为5G/6G发展提供所必需的中频段频率资源,促进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对此国泰君安分析认为,从5G标准演进和商用时间节点来推测,预计6G将在2026年左右开始标准化,并在2030年前后商用。
头图为MWC上海展会现场。劳动报记者 叶赟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