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7日上午,2023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正式开幕。作为全球高级别金融科技大会,本届外滩大会以“科技,创造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在黄浦江畔的黄浦世博园区设立展示区,汇聚30余家金融科技企业的前沿技术和创新场景。
“这既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共同呼吁,也是关注世界未来的重大命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在主论坛的演讲中表示。那么,如何让科技可持续发展?
筑牢基础研究和人才两大基础
丁奎岭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要做到“顶天”“立地”。
“顶天”是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和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争取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性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持续探索DNA信息存储和器件,致力于突破海量数据存储的瓶颈,有望颠覆未来信息存储的模式与形态。“立地”则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是要筑牢两个基础,首先是基础研究。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第二个基础是人才基础。加强基础研究归根到底是依靠高水平的人才。要构建识才、爱才、育才、用才的制度体系和生态环境,把人才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单打独斗”已不适应大科学时代
“科学智能是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实现科技原始创新策源的利器,拥有引爆产业创新核爆点的巨大潜能。”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在主论坛上发言,面对 “AI时代”的来临,“单打独斗”已不适应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要进行“有组织科研”,最大的优势在于布局建设大平台。
他指出,耗时3秒以内,拥有45亿参数的伏羲气象大模型,即可以预报未来15天的全球天气。这便是人工智能和科学研究结合之后带来的改变。
张人禾透露,近年来,复旦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截至2023年6月17日,复旦大学申请的有效法律状态的发明专利共6973件,其中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2048件。此外,学校承担“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两个市级重大专项攻关国际首个全脑计算平台。多个团队在顶刊、顶级会议发表人工智能领域代表性论文成果。
需要解决AI“不确定性”问题
“如果你问ChatGPT‘你对刚刚写的内容你确定吗?’,它就会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主论坛上,美国科学院院士迈克尔·乔丹在讨论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问题时,抛出了这一问题。
即使处于ChatGPT引发的“人工智能2.0”时代,大语言模型已经有明确落地场景,对于AI技术的研究仍存诸多问题。“ChatGPT也没有办法对不确定性进行量化,我们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一个可能的方法去应对这些挑战。”乔丹称,他提及,人类非常擅长处理这些此类“不确定性”问题,知道如何去沟通不确定信息,提出应对方案。
解决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问题,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重要课题。涉及到在金融等关键领域的落地应用,“金融科技归根结底讲的是不确定性的技术。如果说不确定性应对不好,你不可能有非常好的金融科技技术。”乔丹表示。
“有很多人说,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用机器来替代人,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将技术看作赋能人类的一种工具。”乔丹说,ChatGPT也没有办法对“不确定性”进行量化,所以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要找到一个可能的方法去应对这些挑战。
乔丹称,应对AI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可借鉴现实生活中的方案。他称,人们可以设计一种集体智能体,“蚂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它创造了双边市场,把商户和客户有效联结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一个智能的集体,具有真正的智能。”他说,通过设立一种机制,让集体更加公平、 可扩展和具备稳定性,这才是未来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主要方向。
头图为外滩大会现场,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